崔效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4574997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3月27日

【2010感动寿光年度人物特别奖:崔效杰】

发布时间:2012-05-15 10:01:2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10感动寿光年度人物特别奖:崔效杰】

奉献千秋惟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崔效杰



   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思虑学院发展的征程,潍坊科技学院从创建到今天,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由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院校,从办成大学到建成软件园,每一次蜕变,都饱含着崔效杰的心血与汗水。他的育人之爱,仍如汩汩清泉不竭。他的一生,始终被梦想照耀,他用梦想引领生命前行,又用生命作誓言,完成了一生的追索。他的生命,早已与他所奉献的这块热土融为一体!有人说,他创造了太多奇迹;有人说,他就是那部传奇的主题;有人说,他用高举的教育之炬,燃尽了自己……斯人已逝,惟余追忆。


崔 效 杰:天 地 大 美       人 间 大 爱


      【人物简介】人物简介  崔效杰,原潍坊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洛城街道人,1970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西周疃村小学教师,留吕公社中学校长,县第一职业中专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寿光师范学校校长,潍坊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潍坊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先后荣获潍坊市劳动模范、潍坊市道德模范、潍坊市十佳校长、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教学改革能手、山东省科研工作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等荣誉称号。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潍坊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寿光人民勋章”获得者。因病于2011年2月11日逝世,享年63岁。

BigBull_西周疃.jpg

2011-2-28 11:08:50 上传
下载附件 (38.99 KB)

       初出茅庐,他将教育落后村变成状元村
  1970年元月,21岁的崔效杰从益都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了地处寿光东北部偏僻的西周疃小学。报到这一天,他站在这所只有十几间土房三个教室的小学校园里,眼前,有全校惟一的一名老师——18岁的民办教师袁德泗,还有23名学生在迎接他。
       多年以后,袁德泗回忆起与崔效杰搭档工作的情形恍然如昨。袁德泗印象最深的就是崔效杰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骨子里热爱教育这个行业:工作从“招生”开始,他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争取了乡亲们的支持,使49名失学儿童走进了学校,学校里的学生从23人增加到了72人。崔效杰自编教材,教四、五年级复式班的语文和一、二、三年级复式班的数学,晚上负责扫盲班教学,没白没黑地干,于是,凡是他教的班,考试全部是公社第一名,西周疃小学也一跃成为道口公社乃至全县的重点小学。几年后,这批学生中有6人考入中专,引起轰动,西周疃开启了“状元村”的时代。
       而在成绩背后,却是他艰辛的付出,喝的是带有咸味的河水,住的是又碱又潮的干打垒土屋子。他一心扑在学校里,扑在学生们身上,星期天从来不回家。每到周末,都是爱人带着孩子到学校“探亲”。一年到头他一般只回家一两趟,年三十的下午,才骑上自行车,匆匆忙忙往家赶。家住留吕,距西周疃50余里。


       心系教育,让他不断挑起重担
       1987年,崔效杰调到县城,受命筹建职业高中,已经38岁的他认认真真地挑起了这副担子。9个月的时间,他都是吃住在工棚里,没白没黑地靠着。有一天风大雨急,工棚在风雨中几经坍塌,他总是裤腿一挽,“扑哧”、“扑哧”地冒雨抢修。
       为了赶进度、保质量,白天,他更是抽不出一点回家的时间。体重不到百斤的爱人只好推着六百斤重的车子,上面坐上两个小的,后面跟着一个大的,跑几十里路到工地看他。仅仅9个月时间,占地79.55亩的崭新学校建成了,5栋新楼拔地而起,实践了他“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诺言,寿光拥有了一所硬件设施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前列的职业学校。
       从事42年的教书育人事业,对每一件事,崔效杰都做得认真,做得投入,做得物我两忘。1989年2月,崔效杰调到教育局,担任寿光县教育局副局长。担任副局长的几年里,崔效杰对基层的“检查”令中小学校的校长们既敬畏又害怕。大家给他的检查总结为“九查”:大查、小查、打招呼查、不打招呼查、明查、暗查、随查、复查、回头查。
       “随查就是走到哪查到哪,复查就是隔段时间再查一回,回头查最厉害,点出缺点以后,他不定时回过头就跟着检查!这九种检查,不管哪一‘查’都够人喝一壶的!”一位当年的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最令人称奇佩服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作为一个百万人口大县的教育局副局长,竟然一星期批改1000多本学生作业!半年批改3万多份!1992年,崔效杰在全县中小学中力推写字教学改革,为了检查落实情况,他每周亲自批改各个学校交来的学生写字作业1000多份。半年时间,经他批改的学生作业总计3万多份。
       “一个正常工作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他就有,因为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白天在下面跑,晚上在办公室搞通宵!”昔日的同事至今还清楚记得他办公室里通宵灯火通明的日子。
       一心扑到教育第一线,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我市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转变:寿光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列当时的总分第一名,1996年被评为全国“双基”先进县,由此引起全国各地关注,创造了建国以来寿光教育的第一次辉煌腾飞。


       凝心聚力,他为寿光带来了一所大学
    
  2000年5月最后一天,副院长张子泉一大早到崔效杰办公室汇报工作,但眼前的景象让他欲言又止。他看见崔效杰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桌上放着刚修改过的大学申报方案,已经感冒了的崔效杰一夜未睡,他拿起笔,正想写些什么,鲜血从他的鼻子里流出来,用卫生纸塞住,还是不起作用。崔效杰一遍遍地洗着鼻子,血还是止不住。大家赶快把他送进医院,简单治疗后,他又回到学院……
       在崔效杰的感染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从领导到教师,没白没黑地扑到工作上,到2001年底,我们寿光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一年半时间,诞生了一所县办大学,这是寿光教育史上的奇迹。
      2008年,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依托,建设寿光市软件园。崔效杰再次带领大家创造了“寿光速度”。2009年4月,韩国东西大学第一副校长张济国到潍坊科技学院访问,对寿光市软件园的建设非常惊讶,他说:“在韩国十年才能有的变化,在寿光一年就实现了。”
       41年来,崔效杰实践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流程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在他的管理下,他先后办活了西周疃、留吕、职业高中、师范、潍坊科技学院等16所学校。除此之外,他还在很多单位盖过房子、搞过工程,这些房子中,没有一套是属于他自己的,这些工程中,没有一个是他亲戚承揽的。日常工作,对财务支出实行了四人会签制度,成立了学校招标委员会,对基建支出、图书设备购置等超过5000元的重大项目都由招标委员会进行招标,凡发展党员、评优晋级、分房提干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全部做到层层推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情满校园,他视学生为子女
      “徜徉于我们的大学校园,参天的树木郁郁葱葱,林立的高楼巍然高耸,生机无限,鸟语花香、处处芬芳,可是这些美丽景色此时此刻已经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因为我发现了这幕后藏着一位长者辛勤的汗水,闪耀着一个教育工作者动人的人格光芒。”这是潍坊科技学院机械制造专业2006级四班学生刘志远写给崔效杰的内心感受。
       崔效杰的手机、办公电话对学生都是公开的,同学们有了什么难事和心事,都愿意跟他讲。崔效杰始终把老师和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并率先垂范,对于学院的学生,他倾注了太多的爱。
       2003年,化工系孟凡伟同学的父亲患了尿毒症,家庭为了治病欠下一堆账,弟弟、妹妹也辍学了。无奈之下,他找到班主任,提出退学。崔效杰知道情况后,对班主任说:“学生来到我们学院,就不能让他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他找到孟凡伟,给了1000元钱,还提请学院研究减免了孟凡伟的全部学费,并请有关学校减免了他弟弟妹妹的学费。在学院餐厅里,给孟凡伟安排了勤工俭学的岗位。2005年7月,他又带着自己的1000元工资,专门到他家去,看望了他的父母。如今孟凡伟已经完成学业,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
       一个家在河北的学生患急症住进医院,急需家长签字才能动手术,可是家长不在身边。谁来签字?谁肯负责?崔效杰说:“我来签,家长不在身边,我就是学生的家长。”他妥善安顿好这位学生,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一天两次到医院看望学生,联系医生,安排老师值班,学生感激地留下了热泪……

       透支生命,他创造了教育奇迹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在透支着生命工作,透支着生命办大学,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我每天晚上、每个周末都来上班,到工地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时候我一晚上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还是坚持白天上班。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女儿说:‘我爸爸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如果没有这种拼命的干劲,我们的大学不可能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实现由中专到大专,由大专到本科的跨越,不可能创造寿光教育的奇迹。”在一次讲话中,崔效杰这样自白,对自己身体状况,崔效杰很清楚,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一直在超负荷运转。
      “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上,体现在为学生、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大小上。校长更应该是一个学校中最能干的,是一个带头的兵。”一生没有离开教育的崔效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特色大学之路
       记者抽屉里放着一张小纸条,上书“为建设应用型国际化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这是记者去采访时,崔效杰挥笔写下的办学目标,也是他心中一直追寻的梦想,并在追梦的路上不断提升,到2010年,这个目标丰富为“建设应用型国际化特色大学,打造东方斯坦福”。
       时间回到2005年10月29日,这一天对闫士启和马春雨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当天,他们被塔塔(TCS)公司聘用,试用期月薪2300元,成为正式员工后,月薪8000元。2005年年底,塔塔(TCS)公司为两人办理了出国护照。TCS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为包括全球500强在内的世界著名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IT服务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在杭州设全球研发中心。闫士启和马春雨是在与毕业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00多名应聘者的激烈竞争中,凭借流利的英语、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功底,接连闯过笔试、技术面试、管理面试三个环节,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
   “事实证明,我当初选择到潍坊科技学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就读是正确的。感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中方老师和外教们!”闫士启这样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
  现在,很多老师还清晰记得崔效杰是如何把软件学院引进来的。
       2002年春天,崔效杰到深圳参加全国高职校长会议。在火车上,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的题目是《不要小瞧了在喜马拉雅山背后悄悄崛起的印度大国》。文章说,美国有计算机人才250万,印度有计算机人才200万,我国只有36万,还处于流动和不稳定状态;印度软件的出口额是我国的100倍。文章启发了崔效杰聘请印度外教教授计算机的想法。回来后,他通过市人事局聘请了两名印度外教普拉提克和普乃姆。
       2003年3月,崔效杰又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36家印度软件公司集体登陆烟台。最平常不过的一条消息,却催生了崔效杰的一个梦想:与印度合办一个计算机软件学院,合办一个软件公司。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一个与印度加拉库尔大学联合举办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协议达成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出具了印度加拉库尔大学的资质证明,省政府正式行文批准。印方一次派来了包括3位博士、7名硕士、5名学士在内的16名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使用印度的教材、印度的软件、印度的教学方法,当年招生1300多人,让学生实现了不出国门也能留学的梦想。
       学院先后与印度联合举办了中印软件学院、中印软件公司、中印国际交流学院、中印中文学院,与韩国东西大学联合成立了中韩留学生学院。目前,软件园已拔地而起,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企业入驻。
  “我认为你们这个学校是很好的典型,学校有很多国际交流模式,建立了很多产学研基地,还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验,建设了软件园,这是个很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学院还建设了全国蔬菜调度呼叫中心,事业做得很大,也做得很广阔,充满着你们的办学智慧,希望你们不断创新,继续提升办学层次。”2010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到潍坊科技学院视察,对学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让世界了解寿光,让学院服务世界,让世界融入学院,让学生走向世界——崔效杰的梦想,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临走前,他还在岗位上工作
       2月11日,大年初九,是崔效杰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一早,潍坊科技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学来到办公室,看到崔效杰已经到了,正在修改新学年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稿。崔效杰对刘玉学说:“假期中没什么事,你回家休息吧。”随后崔效杰开始批阅文件,接着跟韩国外教李成哲商讨了韩国岭南电装公司落户学院的事宜,又接待了几位印度外教。
       上午11时许,崔效杰见刘玉学还没走,再次跟他说:“我中午还有点事,你早点回去休息吧。”在刘玉学的印象中,崔效杰经常这样提醒别人注意身体,唯独自己不注意。2010年教师节,潍坊科技学院的老师们发了查体卡,老师们都到医院查体了,别人也一再提醒崔效杰到医院检查一下,他总是说等有时间就去。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的查体卡还在办公桌上放着。
       中午,崔效杰请假期留在学院没有回国的外教吃饭,也算给这些身在异国的外教们过过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崔效杰仍在忙碌。不管是外籍教师,还是本地教师,都是崔效杰心里的宝贝疙瘩,唯独没有他自己。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大学和软件园。
       记者在充满生机的潍坊科技学院里采访时,几个家住学校的老师围住记者。他们眼里噙着泪水说,十多年了,崔书记从没过一个周末和节假日,春节更是在学校里度过,每年的大年初一,他总是最早出现在校园,可如今他再也不能出现在校园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崔效杰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言行已经铸成了一座丰碑,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本报记者 周少波 王慧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请问崔晓杰死了的时候从车库里弄出的几千万时他省吃俭用的吗?


    写信时间:2012/11/24 1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