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份老师走好
2010年9月,73岁的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退休职工陆老师写下一封2页的遗嘱,详细安排了自己的身后事要无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她写道:“其实,人死后,他身上的一切东西他都不需要了。不过大多数人的观念对此都有阻碍,所以往往使得志愿者的愿望不能实现。希望我的家属能理解我的愿望……至于在捐献者纪念碑上刻写名字的手续就不必去办理了。”
王老师表示,上网下载并填写登记表以及去排队办理公证的过程对老年人来说有些复杂,他也曾劝说老伴省去这些“麻烦事”,而老伴只是笑笑。“她虽然不言不语,但是心里有数。直到2011年2月,她把2份公证书办好了我才知道的。”他说,老伴身体一直不太好,多年前得过半身不遂,她是一个人从大寺的家里坐公交车到河西区往返3次才办妥了手续。
2012年2月,陆老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2月16日手术前,王老师观察到老伴有话想说,便连忙从身上的包里拿出保存完好的2份公证书,“她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6月25日清晨,陆老师离开了人世,王老师几经辗转联系,终于依次完成了老伴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心愿。“她不刻碑、不图名利,只想有利于国家和活着的人。”
据陆老师的生前好友、同事袁剑平介绍,陆老师生于上海的中医世家,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心地仁慈,平易近人。她本科时考入天津大学,1961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天津大学自动化系的女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内燃机领域奠基人、著名教育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选中,进入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袁老师回忆说,陆老师业务能力很强,但从不爱表现自己,70多岁了还保持着一颗“干净、纯洁”的心,弥足珍贵。袁老师说:“工作不分高低大小,陆老师留下一份人品,让人怀念。捐赠遗体有些人不能理解,但是对她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可惜她去世了,这样美好的人在世界上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