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合金工业的先驱者张桂耕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41246620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11月24日

张桂耕还积极参加中国性的冶金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11-11-24 23:03:44      发布人: jackson
张桂耕,原名张桂根,1911年11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1920年他在县立第三公学学习时,正是列强欺侮中国的年代,他少小的心灵已经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在一篇题为《言志》的作文中,他立志好好学习,将来与列强抗争,以消除中国孱弱受辱的局面,得到老师“志大可嘉”的评语。1924年秋,张桂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中学部。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张桂耕参加了同济和上海各大学联合组织的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宣传活动。他目睹了南京路上英国巡捕杀害中国同胞的场面,他的一位同学也惨遭杀害。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激起了张桂耕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

留学

  1929年夏,张桂耕中学毕业赴德留学。到德国后,逐渐形成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必须先建设中国的钢铁工业的认识。于是他考入柏林工科大学冶金系。一年之后又转到亚琛工科大学钢铁冶金系,成为亚琛工科大学第一个中国学生。
  在亚琛的四年中,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寒暑假期间则去克虏伯、乐克林等著名钢铁厂的高炉、平炉、转炉和轧钢车间实习。1934年获特许工程师(Diplom)学位,随即回国。在返国途中,他考察了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一些铁矿山和钢铁厂,扩大了眼界。

工作

  1936年,张桂耕被调至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钨铁厂任工程师,1937年春被派往德国考察钨铁冶炼,历时8个月,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当时钨铁厂厂房已基本建成,设备安装接近尾声,因日寇大举南侵,危及江西,上级决定将设备迁至安全地区。
  1939年钨铁厂工作结束后,张桂耕调任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技正,负责处理下属冶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当时下属的工厂有重庆铜厂、昆明铜厂、威远钢铁厂、大渡口钢铁厂等。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年代,重庆地方急需生铁,张桂耕受聘担任大昌矿冶股份公司大昌铁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他亲自主持设计、建造了一座小高炉,顺利投产并生产出合格生铁。对发展抗战后方的冶金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1941年冬,叶渚沛主持綦江电化冶炼厂,邀张桂耕去该厂主持第二炼厂(即海绵铁厂)的建设和试生产工作。张桂耕去后,经2年多的努力使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限于西南后方的条件,未能正式投产。

贡献

  1950年9月,张桂耕应邀参加重工业部钢铁局上海工程处工作,任设计组组长。1953年6月调北京钢铁局设计公司,先后参加了吉林铁合金厂、大冶钢厂初步设计审核工作,担任抚顺钢厂扩建工程总设计师,组织编制了初步设计。从1955~1966年,他一直从事于中国铁合金设计的领导工作,具体组织领导了中国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铁合金厂的设计以及一些中国铁合金工业的规划,为中国铁合金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对待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桂耕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离开了设计领导岗位。自1973年他结束下放劳动回到北京,到1980年退休,他共译校了约200万字铁合金科技资料,对中国铁合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促进铁合金设计的对外交流起了桥梁作用。1980~1984年,他参与编纂《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并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特邀编审,为《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活动

  1985~1987年,他受聘担任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铁合金专业技术顾问。
  张桂耕还积极参加中国性的冶金学术活动,曾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北京金属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铁合金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
  1964年,张桂耕当选为第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7月3日张桂耕逝世于北京。他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尽力为国分忧。1938年他毅然将出国所得600多英镑交给银行,捐献给抗日战争,1982年他又将补发的6580元工资全数献给了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这两件事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