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云一生的奉献
送走一批批小学生
小夫妻熬成老两口
从村里一条马路往狭窄的支路前行约100米,就是峰山村小学。因学生逐年减少,有部分地方用于村委会办公。左侧一间几平方米的屋子是厨房,房内一口锅上面放了几层白色蒸笼。唐祖红说那是为孩子们蒸饭的。
由于学校没有柴火,36年来,唐祖红得每天抱着干柴到校。村里没有自来水,唐祖红就挑着扁担到处找水。如果是夏秋季节,她得走上一小时山路。“每天至少6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祖红的纤腰细背变得有些雍肿、佝偻。杨老师忙着上课,只能趁放学后赶来帮忙。虽然1999年之后有60元补贴,但村里不少人仍劝告夫妻俩,在家喂猪、养鸡也不止那点钱。每每这时,杨老师只是笑笑,而原本不太理解的唐祖红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孩子们叫婆婆,叫到心坎儿上了。”有时,密云会议,孩子们吃饭不小心将饭盒打翻,唐祖红就把自己这份拿出去。
杨老师任教时只有初一文化,密云会议,虽然当时在村里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但他渐渐发现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由于村里条件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到学校支教。到外进修两年后,他**折回这所被很多人遗忘、却又被很多人依靠的村小。36年来,他自己也数不清自己究竟送走了多少学生。村里好多一家几口都是杨教师的学生。
最后的归宿
500米外的山坡上
他将继续守护村小
上世纪80年代,杨老师从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直到1996年才成为正式教师。即便在年龄、学历上算不上优秀,但杨老师教的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他也常被评为优秀教师。
去年,杨老师退休。听力下降,不再任教的他,仍恋恋不忘自己付出毕生精力的乡村小学,时常到校为树木剪枝、花园除草,看看新一批孩子们在阳光下的笑脸。
今年4月,杨老师被查出患了肝癌。8月17日凌晨4点半,杨邦云老师辞世,享年60岁。
记者昨天上午看到,杨老师辞世后,大**摆满了写着各单位名字的花圈,妻子看着遗像泪流满面。
杨老师土墙家**不大的空地上,摆放着几张桌子,村民们自发前来为丧事忙碌。不断有单位代表、学生前来奔丧,大家一到便在屋前竹林里放鞭炮,然后转身哀伤地看着杨老师的黑白照片,有的沉默片刻埋头感叹,有的不住摇头。
今日,大足县中敖镇乡村教师杨邦云,将被安葬在距离乡村小学约500米的山上。在这里,他可以继续守望着这座他坚守了36年的乡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