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28259892
本馆由[ 林木 ]创建于2012年03月15日

大师远行 音容犹在——追忆季羡林先生

发布时间:2012-03-22 11:59:39      发布人: 林木

      

 相约在清晨上路……
    2009年7月11清晨。星期六。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平常的周末会成为两位大师永远的祭日,成为人们永久的缅怀。

    7月10下午1时,我如约赶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现场,参加钱文忠教授《墨子与鲁班》的节目录制,同时与钱文忠教授商订,邀请他出席季老99岁生日前在老家山东临清举行的6集纪录片《季羡林》的开机仪式。

    7月11早晨9点半左右,我突然接到钱文忠教授的一条短信——“季老今晨辞世!此时,钱文忠正在百家讲坛录制《弟子规》专题讲座,他抑制不住悲痛,立即中断了现场录制,匆匆赶到北京301医院。而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立即给季老的儿子季承打电话求证,季承沉痛地说,老人已于850分走了,他正在301医院病房收拾老人遗物,过一会儿温总理要赶过来,为季老送行。
   
我一时不知道怎样做才好,不情愿地将这条短信转发给了基金会的领导和季羡林研究所的同仁。季老,在这个清晨,在所有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走了。与此同时,友人电话告诉我,已病危数日的任继愈先生也于凌晨4时仙逝。呜呼!一日之内,两位山东老乡,两个世纪老人,两位交往多年的挚友,两位中国学界鸿儒,仿佛约好一样,结伴上路。

 事后,我和基金会梁国典理事长到家中慰问季承先生时,得知了季老走的前一天的情景。季承先生说,几天前,我们还跟老人家说,大家就要给您祝寿了,您准备了什么礼物?季老说,我没有什么礼物。季承就说,那你给大家每人写幅字吧!季老说:好,这个主意好。头一天(10日),季老状况很好,写了三幅字:一幅是给著名诗人臧克家故居题的字;一幅是写给汶川广济中学的;还有一幅是下午4点多给孔子卫视题的词弘扬国学,世界和谐。当时写完我们发现忘了写日期了,季老还说,笔墨都收起来了,明天补上吧。谁也没想到,弘扬国学,世界和谐,竟成了季老的绝笔,也成了季老留给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箴言。

    7月13,我们到北大百年讲堂吊唁完季老,回到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打电话慰问一直在季老身边做陪护的岳姐。这位来自聊城莘县的岳姐是位中年女性,身上有着山东人的淳朴与爽朗,在护理季老的日子里,与老人相处得特别融洽。岳姐说,10日夜晚,季老睡得很好,11日凌晨7点多时,季老醒了,问她几点了,她故意说,才5点多,再睡一会儿吧。到8点时,岳姐叫季老起床,季老说:我再睡一会儿吧。快到8点半时,再叫季老起床,季老说:我的眼睛怎么睁不开了……”岳姐感到不好,立即按下紧急呼叫铃,同时给季承打电话。医护人员立即组织抢救,季承也火速赶到病房,但一切都已无力回天。岳姐回忆,就像所有得道的高僧大德那样,季老看上去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平静而安详地睡着了……这正应了先生常吟诵的那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先生的生命已入化境。
     
季老和任老,两位齐鲁大地哺育的儿女,两位结伴而来进入北大清华的兄弟,两位从一介布衣到名满天下的大师,走过悠悠岁月,去赴一个近百年的约定,共同选择了一个平静的清晨,驾鹤西行,两位勤奋一生的早行者,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到他们共同景仰的另一位山东老乡孔老夫子那里去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只能默默注视着大师远去的背影。

 心系国学,情系家乡
   
季老曾说:所谓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学也是他晚年始终关心的主题。今年春天,季老为北方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大国学的视野,对学界的影响可谓振聋发聩,再次显露季老立足东方、融贯中西的远见卓识。

    此前,季老曾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或称中国学,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之外,有故意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现代华学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把国学称谓华学,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季老的这些话虽前所未闻,却是完全符合中华几千年历史事实和文化积累传承规律的真知灼见。

    对于季老提出的大国学概念,钱文忠教授说:先生在临终前还在思考中国的多元社会问题,世界与中国的关系,56个民族的文化融合问题等等。他的这些思考似乎与今天的现实有着冥冥之中的关联。
   
多年来,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顾问,季老对基金会弘扬孔子文化的各项工作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前年,季老给基金会和山东电视台主办的大型国学讲坛——“新杏坛题词;去年,季老为基金会专门题写了厚德、好学、笃行、和谐、日新的会训,如今基金会的同志走到季老题字的巨幅会训牌下时,仍不免睹字伤怀,唏嘘不已。 

         

                          为大型动漫《孔子》题写片头
   
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广播电视局和凤凰星传媒联合投资5000万开拍大型动漫《孔子》时,我前往北京请季老题写片名。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季老认真地写完孔子两个字后,又恭恭敬敬地落款季羡林敬题。以往季老题字一般只是落款季羡林,这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季老对至圣先师发自内心的崇敬。可以告慰季老的是,大型动漫《孔子》即将于9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老人家非常关心的对青少年普及孔子文化的项目终于变成了现实。
   
今年3月,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论语普及工程开办伊始,我又专门进京向季老请教,并请他为基金会即将创刊的大型人文杂志《儒风大家》题辞。季老欣然命笔,挥毫题写了论语普及工程传承经典、经世致用几个大字。当时季老的助手蔡德贵教授也在现场。后来,蔡教授说,过去季老题字使用软笔,因为季老眼睛不好。今年专门给他老人家准备了自来水毛笔,所以这几个字更能体现季老书法的功力,也更加显得苍劲朴拙,虽是一挥而就,但给人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
   
我清楚地记得,季老曾经当面和我谈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真理的著名观点。前年8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主办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儒家文化论坛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我去给季老送孔子像时,季老说,奥运会就是要把孔子抬出来。季老的这个观点,当时在网络上争论激烈,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文化主题元素的使用,轰动了世界。全世界的人通过孔子这一文化符号,认识了和为贵的中国。这也证明了季老在大视野中的独到与灼见。

    

                    王大千与蔡德贵教授(右)和季老在一起
   
季老曾说: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的太多,而优秀文化送出去的太少。拿过来走出去是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一项艰巨任务!对此,我们基金会策划实施了孔子文化世界行,今年在奥地利和雅典展出后广受好评,初步实现了季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人们常说:山东出好汉,齐鲁多大贤。从2500年前的孔子,到孟子、曾子、荀子、墨子、孙子、管子,到今天的当代大儒季羡林、任继愈,是泰山魂、黄河水,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先哲大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灿烂星空。
   
作为从齐鲁大地上走出去的一代大师,季老的乡情更让人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真挚情怀。去年9月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梁国典和我一起陪同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去拜望季老。谈话中,李群部长说:我比您老小了半个世纪。季老听了李部长的年龄后脱口而出道:你比我小半个世纪还要加一岁呢。李群部长请先生担任第十一届全运会文化总顾问,季老欣然应允。还兴致勃勃地和李部长讨论起中华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季老人生的最后几年,都是在北京301医院度过的。为了季老的健康和休息,医院规定,只允许每周三、五下午探视,且每次探视不得超过三人。但听说山东老家来人时,不论是不是探视时间,他总是说,这么远来了,就让人家来见见嘛。
   
作为走遍世界的东西方文化大家,季老的纯真质朴是出了名的。他喜欢吃家乡的油旋,喜欢穿家乡的布鞋。今年4月,我和临清市委书记张旋宇去看望他时,张书记带去了家乡的地图。那时季老眼睛已看不清地图上的地名,但他仍极力辨认着,用双手抚摸着地图,仿佛触摸到家乡的土地,那浓浓的乡情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今年6月,季承说要代他回临清老家官庄看看乡亲们,季老听后念念不忘,几次催促季承说,你怎么还没去?对故土的强烈思念溢于言表。
   
季老特别关心老家的教育,他专门向临清市委张书记问道:聊城大学临清分校建好了吗?还特别叮嘱,一定要搞好职业教育。季老说:爱迪生的发明造福了多少人?我们家乡要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作为一个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家,季老的很多观点是超越了他研究的边界的,显示出他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敏锐。季老给张书记题写了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8个字也涵盖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季羡林研究任重道远
   
对季老的学术、文化、思想的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展得比较早。2005年季老94岁时,基金会与山东大学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季羡林研究所,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盛事。2007925日,设在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季羡林研究所办公大楼正式落成。研究所大门口,高挂着季老的好友、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亲笔题写的季羡林研究所几个遒劲的大字横匾。日前,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凯在向季承颁发研究所顾问聘书时说: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但对先生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及其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我们研究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五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季羡林研究所积极开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先后出版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东方学人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传》等20多部著作。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近年来住在北京专门为季老当助手,整理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季羡林研究所还专门创办了研究季老学术文化思想的《季羡林学刊》,在文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季羡林研究所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出版季老相关的学术著作,二是加强对季老藏书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三是不断加强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工作。准备适时召开季羡林国际学术研讨会。
   
前不久,季老之子季承应邀考察了季羡林研究所,计划进一步充实丰富季羡林先生的图书资料和实物藏品。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蔡德贵教授历时一年多为季老做的口述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孔子基金会正准备出版这部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口述实录。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教授主讲的12集《我的老师季羡林》已于20087百家讲坛录制完成,将于近期播放。6集电视专题片《季羡林》即将开机,临清市筹建的季羡林纪念馆年内即将建成;孔子基金会请专家给季老雕塑的两尊铜像,一座安放在季羡林研究所,一座将赠送给季老家乡的纪念馆。中国孔子基金会近期还将与国家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季羡林书画藏品集》。

    音容笑貌在,大师已远行。先生平常而平静地走了,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所说,季先生的生命展现了一个儒者的风范,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一脉精华。先生的精神永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季老生前最喜欢书写张载的这句名言,他用一个世纪的生命,践行了一个东方学人的崇高理想。
   
大师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不会在岁月的视野里消失,先生的背影铸成了大地永恒的风景。
(作者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