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县居安思危,立即着手修筑城池。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再次猖獗于南通、扬州等地区,兴化周围县城多曾沦于倭寇,唯兴化城固若金汤,“民赖以安”,从未失守。
抗倭斗争胜利后,胡顺华还于1559年率领兴化民众,整修了南塘堤堰,为兴化人民又做了一件利济苍生的实事。
由于胡顺华知县令兴化期间宦迹显著,被擢为南畿司马郎(南京兵部主事)。兴化人民感念其恩德,乃建其生祠———胡公祠于儒学街西首文明门内,门有题,门后左右有亭,中有堂,后有正堂,正堂内塑有金碧重彩的胡公像。恐木像之不坚,复铸“光仪俨然”之胡公铜像于重新建构的后堂之中。又弛书宗臣,请撰碑文。宗臣慨然应诺,欣然命笔曰:“侯(胡顺华)之立心本廉,而才尤长,于治事不私而刻、不暗而愚至于可罔,故众服之而不敢犯,爰之而不忍离。”“侯之德政驾侔往昔,宜祀哉!宜祀哉!”
明朝中期,邑民在胡公祠内创办文明书院,教授邑中子弟。该书院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因清廷推行新政而停办。乾隆年间,这里改作育婴堂。新中国成立后,改成民宅。2006年因旧城改造,胡公祠一带被悉数拆除,原址并入第一中学。失踪已久的胡公生祠碑也在施工过程中得以重见天日。
胡顺华是一位率领民众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乐于为民造福的清官廉吏,是兴化从北宋范仲淹到清代魏源一条清官链中的重要一环,人们爱戴他,纪念他,反映了兴化人民对清明吏治的推崇和景仰。胡顺华天堂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