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厄·克雷库执政后,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重视党的领导作用,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动力”的经济建设方针。根据贝宁的具体情况,克雷库集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防部长于年一身,他还是人民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和科托努卫戍司令。为了强化军队,他于1976年将原有的陆军、宪兵和警察分别改编为国防军、公安军和民兵,并自任三军统帅,紧紧地把握军权。
克雷库反复强调“党是贝宁人民和革命的领导核心”,“贝宁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接受贝宁人民革命党的集中领导,党优先于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贝宁人民革命党成为领导国家的核心力量。为了实现政权的民主化,克雷库于1977年颁布“根本法”(宪法)。1979年11月举行大选,建立了全国革命代表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类似于中国的全国人大),并组成了有文官参加的新政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克雷库的政权日益巩固,先后消除了六次政治危机,结束了贝宁自1960年独立以来的12年内,经历了5次政变、更换了12位国家元首的动荡局面,使贝宁人民过上和平和稳定的生活。
克雷库在执政后的最初两年,仅表现出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并说:“贝宁的革命将根据本国国情而不会照搬外国的思想······我们不想要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我们有自己的达荷美社会和文化制度。”但是到了1974年11月30日,克雷库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设国家。在经济上积极推行国有化政策,1975年对银行和石油工业实现国有化。贝宁亦是最早步入“非洲科学社会主义”的黑非洲国家。
有人认为,克雷库选择马列主义是基于务实的政治考虑,而且克雷库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激进的左派。树立新的意识形态是新政权合法化的一种手段,使之区别于以往的那些旧政权以及基于超越部族的广泛的政治统一的原则。克雷库政权建立之初包括了来自该国北部和南部的军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克雷库为首的北方人明显占据优势,破坏了政权的非部族化。克雷库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为赢得国内左派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克雷库调整政策,改变原来的激进主义路线,转而奉行较为稳健和温和的社会主义。
贝宁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转口贸易一直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人民普遍寄希望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有化有助于发展经济,但由于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大批国营企业连年亏损,国家经济十分困难。
1987年10月,克雷库在庆祝执政十五周年时的讲话中指出:“由于大部分生产单位管理不善和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严重失调的国家经济遭到灾难性打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贝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下降,财政收入逐渐减少,外债愈加沉重,1988年,外债高达10亿余美元。农业生产停滞;国营企业因管理不善、拖欠国家巨额贷款而大多被关闭;领导人营私舞弊严重,政府阁员中高级文官贪污腐败成风;金融系统无力支撑困局,连军人也不能正常领到全部薪饷。
从1982年4月起,克雷库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对亏损严重的国营企业实行“关、停、并”的方针。自1985年后,贝宁原有的126个国营企业被调整为62个。他还提倡发展私人企业,并颁布了“投资法”,鼓励兴办外资和合资企业。1986年起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下调整经济政策和结构。1989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被迫接受“减少预算赤字、裁减公职人员、停止招工、压缩工资”等条件,并将公职人员的退休年龄由原定满55岁或工龄满30年改为满50岁或工龄满25年。紧缩措施引发罢工、罢课等抗议浪潮,并波及军队,造成1988年3月、6月和7月的三次未遂政变。经济持续恶化,政局出现动荡。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的影响和政治多元化的冲击,多党制、民主化在非洲大陆兴起,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以援助为要挟迫使非洲国家改制。1989年12月,克雷库宣布放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990年初宣布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解散贝宁人民革命党,同时提倡多党民主。
对外奉行不结盟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支持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维护非洲和第三世界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