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扬教授的现代汉语
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研究方面,他写有《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1957年)、《海盐通园方言中变调群的语法意义》(1958年)、《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1978年)、《三百五十年前苏州带吴语的一斑》(1981年)、《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1981年)、《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1983年)等主要论文及专著《北京话初探》。
《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一文,介绍了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分类,并详细介绍了该方言八个人称代词,八个指示代词,八个疑问代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的文法》第二章第十三节兼语式中还引用了该文的材料。
连读变调在汉语方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广为人们注意,但与连读变调有关的语法问题,相对地说来,研究的人较少,《海盐通园方言中变调群的语法意义》是一篇较早地注意到了变调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介绍了海盐通园方言中双音节至五音节变调群所具有的明显的语法意义,这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原作于1967年,作者重视方言历史研究,把社会历史和语言变化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上海话在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的若干变化,看出社会因素是语言演变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提出了语气和语气调(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的三分法,即表情语气(如赞叹、惊讶、诧异、不满等),表态语气(肯定、不肯定、强调、委婉等),表意语气(祈求、命令、提问、追诸、呼唤、应诺等)。文章根据调查材料重新分析了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力图排除句子中其他语词和语调对语气助词本身意义的干扰,即尽可能不把其他语词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意义误加在语气助词身上。并且还列举分析了北京话的十七个叹词所表达的词汇意义。
《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是一篇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报告。作者就“把、比、论”三个字的读音,“胰子、姆末(我们)、且(从)、伍的(什么的)”四个词的不同风格的同义词的选择、使用情况,北京城里不同地区语言差异,不同民族的北京人语言差异,以及“一、七、八”变调等五项对一百人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二十四张表,观察了年龄、性别、家庭语言环境、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北京话的影响,提供了处在变化中的北京话的概貌。这种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尚未多见,其调查统计方法对有志于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人有一定帮助。
《北京话初探》一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收了作者近来写的关于北京话的近十篇论文。其中《普通话和北京话》用大量事实论证今天的普通话在语法和语汇方面,实际上是以书面语和北京话为基础的,在语音方面则是以电台等宣传渠道使用的类似英语的“通行读音”那样一种社会方言的读音为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