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大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16780289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11月26日

圆锳法师天堂纪念堂

发布时间:2011-11-26 09:41:23      发布人: jackson
 
  光绪三十四年,他由江南回到闽南,首先在泉州涌泉寺开座讲经,由于他宗说兼通,辩才无疑,深受缁素听众的欢迎,由此以后,他在闽南、江南声誉渐著。
  一直以来都欣赏佛教里大彻大悟的哲理,但冥思拈花微笑的背后隐埋了无数清心寡欲,我等凡夫俗子只能仰止而叹。然有缘探寻圆瑛大师传奇的一生,才发觉在清静的佛门里藏匿着众多才气横溢的性情中人。与大师几乎隔着一个世纪的距离,但在后人的点滴回忆里,大师着一袭僧袍,从袅袅的檀香、厚厚的年谱中慢慢走来,慈眉端庄,含笑的眼里透露出恬淡与包容一切的大智慧。大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也是人,只不过,他们以卓越的智慧,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诗文并举的出家人
  圆瑛大师在少时便聪颖绝伦,记忆力特强,一目十行,有神童之称。十四岁时,读四书五经,背诵如流,每试皆名列前茅,深受老师与同学的赞赏。然世事无常,大师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深感明心见性,普度有情乃人生真谛,决定投身佛门。于是浩瀚的佛门丛林中,又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出家人。
  大师29岁那年,在天童寺御书楼。与太虚大师结为盟兄弟。当时,他手撰的盟书,皆文采可观,盟书文曰: 夫纲常之大,莫过于五伦,而兄弟、朋友,乃五伦之二也。世有生无兄弟,以异姓结乎足之亲,分列友明,高盟考腹心之托。即如桃园结义.管鲍通财,同安乐,千载咸钦义气。而吾侪身居方外,迹脱尘中,虽曰割爱辞亲,尤贵揖师处友,然有善者焉,有恶者焉;善者固可有益于身心。恶者难免转妨乎道业。悟自投身法苑,访道禅林,听见同胞如许,求其如第之少年聪敏,有志进修者,亦罕逢其匹也。
  大师的才思在诗文上也常有表露,且诗意深远。留下如“飘然瓶钵访高贤”,“毒龙未制且安禅”等著名诗句让后人诵唱。大师接任宁波水宁寺住持时,与水月法师论诗而作:
  永宁兰若傍城南,风月一帘助夜谈。
  剪烛聊吟犹未已,隔墙晨磬动邻庵。
  诗中意境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盛夏时闻之,让人生清凉之心。
  在天宁寺参禅期间,他曾写一首名为《常州天亍寺定后口占》的七绝,诗中自述定后体会道:
  征心歇后幻心融,内外根尘色即空;
  洞彻灵明无挂碍,干差万别一时通。
  几年以后,义在天童寺吟成《宁波天童寺定后口占》一首,述为:
  山穷水尽转身来,追得金刚正眼开;
  始识到家无——事,涅乐生死绝安排。
  诗中禅味扑面而来,发人深省,气势磅礴,有如狮吼。
  他不但精通性相,兼善诗文,且精于书法,大师儒学功底深,诗文并茂,字有颜筋柳骨,笔如屯飞的特点。有来求墨宝的,他一一书赠结缘。寺内粹位疏表,俱出于大师手笔。有位施主,偶见佛事牌位书法高超,要求知客师侍佛事圆满后,这个牌位准许他们将此带回家中,留作纪念,供作儿孙辈学书范贴。大师书法为人推崇,可见一斑。
  有人说文如其人,有人说字如其人。大师的诗文呈现厂他博大的胸襟,修禅的苦心,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出世犹垂忧国泪
  常以为进了佛门,就下闻世事。一心念佛就是僧人的全部事业,但从大师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爱国护教的博大情怀。
  1931年,“寺产兴学”事件余波荡漾,风波再起。这时有一位中央大学教授,是美国哥伦比亚太学教育硕士,回国在中大任教。他提出了四项主张——“打倒僧阀,解散僧众,书拨庙产,振兴教育。”大师出面奔走,全国各地佛教团体通电呼应,这件风潮才逐渐干息下来。这年夏天,长江水灾为患,蔓延数省,不辞辛劳的大师为筹募赈灾款项又忙了一十夏天。秋天,“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他通告全国佛教团体,建护国道场。
  1937年正月,他接任鼓山涌泉寺住持。是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事开始,六师积极投入抗战救广的行列,号召苏沪地区的僧侣青年,组织僧救护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救护队以卡车运载灾区难民及战地伤兵,运送到上海的各收容所及医院中,救护队在战地工作两个多月,只阵亡几名队员。上海沦陷后,大师带着救护队随军撤退,由上海、南京到达汉口,继续从事救护工作。
  他曾撰一幅对联以表达他的心情:“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
  1939年秋,大师在上海圆明讲堂成立莲池念佛会,正在这时,忽然外面闯进几十个日本宪乒,把他抓进日本宪兵司令部。面对如虎如狼的宪兵,大师临危不惧,借三昧定力之功,摄心入静,一心念佛,并且进行绝食抗议。结果宪兵无奈,迫于社会舆论,又碍于佛教人士,只得释放了他。释放以后忽有日僧来访,请他出任“中日佛教会长”,大师借口老病,婉言推辞,从此闭门敛心,开始了《楞严经讲义》的撰著。
  解放前夕,大师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弟子,都纷纷函电催他速离上海,飞往西洋。有的还专程来劝驾,对他说:“不要舍不得圆明讲堂,到了南洋,我们给你造两三个比这还大的圆明讲堂。”可是,大师明确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大师坚贞不屈,坚持了民族气节,受到各方的钦仰;他以一文弱之身,抗强敌之勇气让众人折服。解放后,他又团结全国佛教界积极拥护新中国,号召佛教徒参加沮国的建设。他不愧是一位爱国壬义的楷模,是位爱国爱教的高僧。
  佛门的一代师表
  大师毕生致力于佛教组织工作,深感中国佛教界如不加强团结,结集于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内,对内对外都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师曾担任过七届中国佛教会的主席和理事长。解放后,他又与赵朴初、虚云、喜饶嘉措、巨赞、陈铭枢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
  大师一贯主张振兴佛教,软化众生,首先应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和训练。1909年初住持宁波接待寺,除改建寺院规模,整理寺务外,还创办了佛教学习所。后来到南洋槟榔屿创办了槟榔佛教研究会,回上海后又创办了圆明讲堂,设立楞严专宗学院,海内外弘宗演教的大德高贤不少出于其门下。在这些事务中,分明能捕捉到大师高瞻远瞩、虚怀若谷的气韵。
  大师兼通禅教,尤精《楞严》,被誉为“楞严独步”。一生演教讲经,法席遍于海内外,宁波、上海。杭州,扬州、南京、北京、天津。厦门,福州、潮州、长沙、武汉芹远及台湾、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和印尼、苏门答腊的棉兰、日本、朝鲜等地。所讲经文,均深入浅出,博得听众的极大赞扬。讲经之处,常座元虚席。为后人遗留的著作有《愣严经讲义》。《大乘起信沦讲义》、《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种,后台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大师盛名闻于丛林,各地名山古利争相邀请他住持。
  佛教历史名利,如福州崇圣禅寺,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天童禅寺,福州鼓山涌泉禅寺,福州瑞峰林阳寺,以及南洋槟榔屿极乐寺等,经大师进山以后,都是规模焕然一新,清规整肃,海众安和。他住持天童寺时,曾提出“十二不”的条件对众宣誓: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这可以看出大师实在具有古德住山的崇高风格。所以当他住持天童寺时,有人不慎失火,天王殿等许多建筑俱焚毁时,旁人以为很难修复,但大师信心极强,并得到寺中两序大众和十方檀信的协力,很快地修复,而且比前尤为壮观。大师住持的业绩,在国际佛教学者的眼中,也是很受尊敬的。如1929年,大师初住福州雪峰寺,适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到山访问,经过彼此诗偈的唱和。常盘博士深为佩服,并在《中国佛教史迹踏查记》中,记述大师的印象说:“圆瑛和尚率徒七、八人为一团,随众和尚苦概为青少年,我看他年一定会从此中涌现出优秀人物的。和尚很有骨气,一见有豪杰之风,并富有统理大众的才干。”可见他对大师的推许和敬仰。
  1953年,大师76岁时圆寂。一代高僧离开了我们,且让我们聆听他远去的足音。他弥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探寻佛法真谛的引路石。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圆瑛大师圆寂三十周年时,曾如此评价圆瑛大师道:“……领导群伦。作大佛事,维护和平。飞锡弥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