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中成长战火中历练苏州籍少将谢鹤鸣昨在昆明逝世
1937年11月,谢鹤鸣出生于书院弄(现书院巷)一条原称作“蜜蜂洞”横巷内的一个小院落,这是一个寻常小巷的工人家庭。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让他立下了长大要当解放军的志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初中毕业,17岁的他说服了母亲,毅然报考了沈阳高射炮兵学校,投入了解放军的大熔炉。
一点没将军架子一直关心家乡发展
入伍后,谢鹤鸣先后任福州军区高炮某师见习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昆明军区教导队高炮教员、教学组长,高炮某师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云南省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90年至1996年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其间于1991年晋升少将军衔。他先后参加过金门炮战、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大小战斗四十多次,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多次受表彰、嘉奖。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七级地震后任抢险救灾总指挥,带部队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在云南任职期间,为边防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听到将军去世的消息,心情很沉痛。我和他认识已有30多年了……”与谢将军结下多年友谊的我市老新闻工作者冯立,昨晚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苏州工艺美术局宣传科工作,办公室的一位同事是谢鹤鸣的战友。时任高炮师团长的谢鹤鸣前来看望战友时,冯立与这位浓眉大眼、体格魁梧、性格豪爽的军人结下了友谊。
最让冯立感动的是,即便谢鹤鸣后来成了将军,也“一点没有架子,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1996年,时任《苏州日报》工商部副主任的冯立,大年夜正在报社写稿,忽然接到了来自昆明的电话,电话里,将军在向他拜年之余,特别询问家乡的情况,问起苏州的朋友、战友们过得怎样。近几年,将军的身体状况不好。2012年,冯立与谢鹤鸣的另一位好友陈逸卿开始编撰《军缘——姑苏将军谢鹤鸣传略》 一书,该书于去年10月问世,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将军的人生轨迹。
特别钟爱家乡菜
“昨天,我们就知道老将军健康状况恶化。他送给我们的香烟,我们一直舍不得开封,晚上我们难过得睡不着觉,就拿出来抽……”清华酒楼董事长陈淼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和将军结识有十年了,“他是个说话从不转弯的人,嗓门粗、声音高,但却有着江南人的细腻。6年前,我孙子满月时,他专程从云南赶来吃满月酒,那时,他哮喘正发作,真的让人感动”。陈淼坤说,每年老人都会回苏州。“他特别喜欢吃家乡菜,每次他回昆明,我们都会做些家乡菜让他带上。本来,我们打算今年暑假带上孩子去昆明看望他……”陈淼坤说,“他对家乡人都很热情,对家乡的事一直很热心,这样的感情,真的不一般”。
谢鹤鸣简介
1937年11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干将小学、草桥中学、百乐中学。1954年7月入伍。1956年10月毕业于沈阳高射炮兵学校第三期指挥专业。历任福州军区高炮某师见习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昆明军区教导队高炮教员、教学组长,高炮某师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云南省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90年6月至1996年10月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91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