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字号【潘酱园】与潘氏藏书之渊源
苏州老字号【潘酱园】与潘氏藏书之渊源
曾经利润丰厚的酱园业成为某些徽商家族投资经营的首选,如歙南大阜潘氏,清初移民杭州和苏州后浸淫日盛,就酱园业显著,且以商籍渐于科第上煊赫,这就是徽州俗语“吴茶周漆潘酱”中“潘酱园”的由来。江苏吴县“宝山楼” 潘博山、潘景郑昆仲沿袭祖上,潘博山将祖传有200多年历史的吴县横塘潘万成酱园业振兴起来,设有总店、分店六家,史称“潘酱园”。 苏州老字号【潘酱园】按股份分红增资及账务明细(见插图),见证了吴县“潘酱园”的那段经历的点滴。
潘博山虽出于诗书人家,却很有经商才能,他不仅振兴了潘家已有两百年历史之久的酱园店生意,并在吴县当地倡组电气公司、垦业银行,抗战初期又在上海创设通惠银行。潘博山1943年病卒。
潘景郑则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学文学词曲。成为屈指可数近现代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氏藏书可追溯到乾隆时代,与他们祖上读书科名的发达同时而起。潘奕隽在乾隆27年中举,一洗其祖父连续十三科不中的悒郁,37年成进士,首开潘家金榜题名的纪录。但不几年便乞归故里,与同时的大藏书家黄丕烈、袁寿阶优游林下,赏书品画,在他的《三松堂集》中颇多与他们唱和之作。至于他自己的藏书,编有《三松堂书目》,其中曾经黄丕烈校跋的在一百种以上。继而潘曾莹小鸥波馆、潘祖同竹山堂、潘祖荫滂喜斋、潘承厚和潘承弼宝山楼、潘承弼(潘景郑)著砚楼皆为吴县潘氏藏书之精粹。
参见“7788商城”(https://www.997788.com/26928/search_135_6129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