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旧藏 “许玉瑑致陈倬” 笺释赏析
著名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旧藏
“许玉瑑致陈倬” 笺释赏析
“许玉瑑致陈倬”信笺(见插图1),为潘景郑先生旧藏。
释 文:手谕敬悉,指照留办。请封。大著《洞仙歌》,当细细读之。足下案牍纷披,口事驰驱,尚能按腔定律,其精神已胜人百倍,佩服佩服。读竟能否效颦,尚不可必,日内即当奉缴也。手此,复请
培兄①亲家大人台安。
弟赓飏②顿首
钤:景郑持赠
潘景郑题记(见插图2):
吾吴前辈许玉瑑先生原名赓飏,字鹤巢,少受知于冯林一③先生,遂师事之。清同治甲子登乡荐,累上春官不第,留寓京师,入赀为中书舍人,署侍读,签分刑部郎中,历充玉牒实录、会典馆诸差。工诗古文词,先仲午叔祖④受业其门。晚年返苏,居木渎镇,笔耕终老。先叔祖为刊其《诗契斋诗钞》行世,其文稿及日记藏女婿胡绥之丈玉缙⑤家。胡丈逝世后,流入市廛,余曾收得若干种,未及携沪,遂失去矣。此札盖致同邑陈培之先生倬者,陈先生为南园高弟,清咸丰己未进士,官至户部郎中,著述甚富,仅刊成《敤经笔记》一种,余悉未传。两先生皆吾吴硕儒,惜皆著述零落,名山事业(名山事业)令人兴叹。百年沧桑,得此一纸,乡贤鸿爪,宜所重视耳。敬奉逸梅翁收诸锦编,以存乡献何如。
己未腊八日,邑后学潘景郑识
乡献诗契溯名山。风雨久雕残。逝水去潺潺。怅百岁、飘流尘间。
行囊检点,片羽幸在,一梦似邯郸。长护更辛艰。纸帐稳、高眠枕安。
调寄《太常引》。
寄沤词人未是草
钤:景郑题记、景郑、己未七三翁
注释:
① 陈倬(1825—1881),字培之,号杏篴、篱庵,先世安徽人,入籍江苏苏州。少熟《文选》,能背诵,师从陈奂,深于经学。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同治元年(1862)主讲上海广方言馆,光绪初年充实录馆校对官、译校官,官至户部郎中。著有《敤经笔记》《今韵正义》《隐蛛庵集》及《香影余谱》等。
② 许玉瑑(1827—1893),原名赓飏,字虞臣,更字起上,号鹤巢,江苏苏州人。许兆熊子,冯桂芬弟子,陆润庠师。同治三年(1864)举人,官内阁中书,署侍读,转刑部郎中。有《草心吟馆骈体文》《诗契斋诗钞》《诗契斋词钞》等。
③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梦奈,号景亭,晚号怀叟、邓蔚山人,江苏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教习庶吉士等职。近代思想家,曾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为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著有《显志堂稿》《校邠庐抗议》等。
④ 潘祖年(1870—1925),字仲午,号西园、梦营主人,江苏苏州人。潘曾绶次子,潘祖荫弟,潘静淑父,吴湖帆岳父,叶昌炽弟子。官刑部云南司郎中,派于福建司行走。擅吟咏,著有《拙速诗存》。
⑤ 胡玉缙(1859—1940),字绥之,江苏苏州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曾官湖北知县,入张之洞幕,尝赴日本考察政艺,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教授,通文字、音韵之学,著有《说文旧音补注》《甲辰东游日记》《许庼学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
③ 笺 释:
此为许玉瑑致陈倬便笺一通,内容涉及填词韵事。陈倬有词集《香影余谱》,许玉瑑尝为之作序:“今培之以服郑之学,贾董之才,而夺艳齐梁,希踪姜史。叩如桐石,辄自应声;舞若桑林,自然中节。霓裳奏出,本听风听水而来;盐杖敲时,有一柱一弦之妙。虽愁苦之易工,殆才华之独擅耶?……”序中有小注:“贤配为内子中表姊妹。”故知二人有姻亲关系。
《晚晴簃诗汇》收录许玉瑑诗作六首,诗话录潘祖年语:“先生居上斜街,老屋三楹,拥书数万卷,座右置盆花,列酒器,吟啸其间,虽仕亦隐,立品端介。书学鲁公,骈文、倚声,无不入妙。即以诗论,气格高古,蕴寄深微。”
许玉瑑之父许兆熊有藏书室石契斋,许玉瑑诗、词、文集皆以“诗契斋”命名,或有追思先人之意。《诗契斋诗钞》及《诗契斋词钞》皆有刻本行世,文稿则仅有钞本传世。潘老题记云文稿及日记曾藏于女婿胡玉缙家,后流入市廛,虽曾一度收得,嗣后却又失去。
《诗契斋骈体文钞》亦由胡玉缙整理校订,曾于1940年选定59篇交付梓人,未久胡下世,藏书悉散。胡玉缙与同乡王欣夫交游甚笃,殁后遗稿由王欣夫整理成书。王欣夫捡得胡玉缙整理之《诗契斋骈体文钞》残卷,始知书稿所交付之梓人,乃中街路马姓刻字店。《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详记此事:“始知丈交中街路马姓刻字店承刻,先刻成二三卷送校,故底稿得留在家,急往马姓店寻问,则阅时已久,其店主作古,店已收歇。已刻三卷,板片斯以为薪矣。原稿遂失,为之嗟叹不已。”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尚附录有胡玉缙跋语,亦言及许玉瑑书稿事:“呜呼!外舅许先生捐馆三十年矣。癸丑,潘君仲午辈为刊其诗五卷。乙卯,缙又刊词六卷,本拟续刊文集,以他故中止。先生之殁也,时顾丈皞民署福建台湾布政使,得耗,即贻书缙将遗稿蒐葺编录寄刊。……”
今检《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有《诗契斋骈体文钞》两部,一为稿本残卷,今藏上海图书馆,另一为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参见《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https://read.douban.com/ebook/13159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