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福州大学校长魏可镁院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3363076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4年10月25日

福州大學教授、博士導師魏可鎂就像燃燒的「鎂」

发布时间:2014-10-25 11:48:47      发布人: 逝者安息
《現代漢語詞典》對「鎂」這樣解釋:金屬元素,符號Mg,銀白色,質輕,燃燒時發出眩目的白光。催化劑專家、福州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可鎂,滿腔愛國熱忱,就像燃燒的「鎂」,釋放眩目的光芒,照亮中國催化劑領域的一片天空。

 福 州大學教授、博士導師魏可鎂,出生於日本,是歸僑科學家。他長期從事工業催化劑研究,到目前已研發成功7種催化劑推廣使用,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其中5種獲國家獎。此外他還籌建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他研發的第二代氨合成釕催化劑比鐵催化劑提高氨合成能力40%以上;他成功研發達到歐洲標準的汽車尾氣淨化器,並裝配於國產車。

 「我個人認為,科學研究的目標就應該朝向工業化、產業化。科學家應該多搞一些應用研究,盡可能的使成果轉化成生產力,而不是只搞實驗室裡的純理論研究。」這番話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他強調了好幾次,話語中透著認真和執著。

日本出生 飽嚐歧視屈辱

 現年66歲的魏可鎂,身材瘦小而硬朗,額頭分外寬闊,由於做過鱗狀鼻咽癌手術,聲音略帶嘶啞,不過說話的時候還是常常伴隨著爽朗的笑聲。記者原本以為,像他這樣精通英文、日文的科學家,談話時定會帶出大量外文詞,想不到情況正好相反,魏老在談笑中經常「蹦出」的反而是福州話、福清話等方言,顯得十分詼諧風趣。

 1939年,魏可鎂出生於日本九州熊本縣的一個華僑家庭。從他懂事時起,知道父親薄有積蓄,生活可稱安穩無憂。但日本人對中國僑民的歧視,卻在他幼小心靈裡留下痛苦印象。他至今難忘哥哥從學校裡哭著跑回家,向父母親哭訴,同年級日本學生欺辱他,罵他「小亡國奴」,逼他在操場上跪著爬,一個個輪番騎在他身上當馬騎……全家人聽後都哭了。魏可鎂從那時起就有了強烈的願望:「回到中國去!」

回國農耕 窮困不輟學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魏可鎂一家終於實現回國夢,從上海輾轉遷到福州,魏可鎂在福州開始接受教育,讀到小學3年級。之後父親由於做生意失敗耗盡積蓄,全家不得不回到福清老家,靠租種別人土地生活。家中沒有牛,魏可鎂只好和哥哥們當牛牽繩犁田,連三餐都吃不飽。

 在輟學3年後,魏可鎂重新回到學校,插班跳讀5年級。當時他住在海島,每天要一早擺渡過海,中午帶飯,傍晚再回島。

 在艱苦條件下,插班的魏可鎂不僅跟上教學進度,而且成績優秀。他初中畢業後免試保送上高中。1965年,魏可鎂從福州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畢業,並留校當助教,當時他才28歲。

申報專利 不讓日本沾光

 1987年,魏可鎂通過國家日語統考,前往日本筑波科學城做訪問研究。當時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催化劑領域根本不可能派出有水平的專家。然而,不到半年,日本人就對魏可鎂刮目相看。有一次在用非貴重金屬合成含氧化合物的研究試驗中,魏可鎂推翻日本專家的實驗方案,大膽提出用鈷和鹼金屬代替貴金屬合成氧化合物,最終研製出活性高、選擇性好的催化劑。

專利人:填「中國魏可鎂」

 事後在申報該項專利時,導師把專利人寫成「日本化學技術研究所魏可鎂」,魏可鎂毫不猶豫地提出「我是中國人,是公派作訪問研究,如此申報,不就變成日本人了?」在他堅持下,專利書終於寫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大學魏可鎂」。

 訪問研究結束後,日本導師找他談話,勸他留下來工作。但魏可鎂選擇回國,因為他有許多新催化劑的構想,並且希望把研究成果獻給祖國。

 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是全球研究熱點,國內研究起步較晚,有的研究機構已進行了20多年的基礎研究,但沒有拿出過硬產品。從1996年開始,魏可鎂帶領3個年輕人從零開始研究,歷時逾7年終於取得突破。

 在魏可鎂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2004年12月中國國家轎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測報告。在與國外同類產品的性能比較中,魏可鎂研究的重大科技項目——FD型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已達到歐洲水平,而且FD型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的耐熱性更好,成本更低。

為國爭氣 研汽車淨化器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中國奔馳的轎車都將裝上擁有中國專利的汽車尾氣淨化器!」魏可鎂自信而自豪地說,「這個夢想並不遙遠,到那時,我們一定可以將美國、日本、歐洲的淨化器『趕走』,而且還要讓他們的市場上,也都裝上中國生產的淨化器!」

 在談到自己能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時,魏可鎂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他成功的最關鍵訣竅就是兩個字「勤奮」。

 魏可鎂稱,自己是個「不喜歡玩」的人,幾乎對一切娛樂活動都不感興趣。每天除早上出去散步40分鐘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在搞科研,「能夠搞出成果就是我最大的興趣。」

 由於長期科研的勞累,1995年魏可鎂診斷患鱗狀鼻咽癌。住院期間,他上午做輻射治療,下午照常到實驗室。他帶病陪同日本長崎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做翻譯,商定一個重要合作研究項目。整個過程,日本學者不知道他是癌症病人。

恩愛夫妻 不是冤家不聚頭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魏可鎂的夫人林恆英是當地的一位小兒科醫生,小時候曾是他的同班同學。不過,兩人並不是從小就開始「要好」的,而且正相反,曾經還是互相看不順眼的「死對頭」。

 說起小時候和夫人之間的種種「矛盾」和「對立」,魏可鎂可以說是「如數家珍」,說的又風趣又生動。據他回憶,當時因為窮,他帶著自家縫製的雞毛被子到學校宿舍禦寒。幼年林恆英大概因為手癢,總愛去摳魏可鎂被子的縫隙,搞得雞毛滿天飛。魏可鎂一氣之下當然也要「報復」了,於是在上課時就故意把鋼筆放在課桌邊緣,坐在前面的林恆英不小心往後一靠,衣服就會多了一道劃痕,把她氣得要命……就這樣,同窗時代兩人不知結下多少「恩怨情仇」,令魏可鎂至今想起來都會笑得合不攏嘴。

一家兩制 互不干涉信仰

 誰也想不到,兩個「死對頭」後來卻因為文革時「大串聯」的緣故,機緣巧合的又碰到了一起,在同事朋友的撮合下不但消除「敵意」,還最終結成美滿夫妻。

 「夫妻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像我們家,實行的就是『一家兩制』!」魏可鎂詼諧地告訴記者,他本人是信奉無神論的科學工作者,而且還是共產黨員,但夫人林恆英卻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兩個人「和平共處」,誰也不干涉誰。

 「我信我的馬列主義,她信她的耶穌基督,我尊重她的信仰,她支持我的事業。我們誰也不會強迫對方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都給予寬容和包容。這也是胡總書記提倡的『和諧社會』嘛,我們家就是這樣體現的。」

名字誤會 編入女生宿舍

 當記者詢問為何起「可鎂」這個名字時,魏老興致勃勃地透露了其中的趣聞。原來,父親最初給他起的名字是「魏可美」,這個名字顯然缺乏陽剛之氣,很難聯想到是一個大男人。

 「記得在1960年,我作為福州大學的大一新生,入學的時候在宿舍安排名單裡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魏老一邊回憶著往事,一邊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來,「最後我抱著一線希望到女生的宿舍名單裡一找,嘿,我的名字果然醒目的印在上面!原來校方看到『可美』這兩個字,就想當然把我分在女生宿舍啦,你說好玩不好玩?」

 魏老並告訴記者,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好多次,即便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也時常有人搞錯他的性別。有一次福州市勞模開會時,主辦方乾脆在他的「美」字上加了個「女」字偏旁,令人啼笑皆非,「更像是女人啦」。這樣的笑話鬧多了,魏老自己也深感不便,於是改成「可鎂」。

 「鎂是一種金屬元素,用這個字作名字,不僅擺脫了『女人味』,而且還正好跟我從事的化學工作相符。這就是我名字的由來。」魏老幽默的說,改名果然有效,近年來他果真很少再被誤認成女人。

魏可鎂簡歷

 1939年 出生於日本熊本縣

 1945年 回國

 1965年 畢業於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留校任教

 1987年 在日本化學技術研究所訪問研究

 1988年 回國後歷任福州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校長

 1997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 榮獲全國首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2000年 當選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

 2004年 當選全國僑界十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