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恩
感 恩
----心中永远的感激
在老一辈中有:黄寿祺伯伯、陈秉乾伯伯、钱履周伯伯、郭虚中伯伯、林次寄伯伯、贺之畏伯伯、徐宗元伯伯、王真阿姨。他(她)们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苦难年代,在刀光剑影中冒着生命的危险抢救并保存了先父的诗作,今天才有先父《慈竹居诗钞》、《慈竹居诗拾》的存在。在为先父平反昭雪的会上他们流着泪念悼词、写挽联。如今各位老伯均已作古,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听到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声。
在同一辈中有:陈章武先生、萨本珪先生、袁蓉芳先生、郭富小先生、刘学洙先生、萧春雷先生、陈森先生、李廉德先生、裴耀松先生、陈旭东先生、方遥先生、陈庆元先生、李国梁先生、林精华先生、陈毓峰先生、陈日亮先生、陈娟女士、姜才棠先生。还有即将发表文章的陈仲英女士、黄高宪先生、陈瑞洛先生、倪圣道先生、张如腾先生等人你们秉承并宏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师重道、饮水思源、不忘师恩,写下了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诗文和心声。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陈章武先生将恩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比作人生的起点。将带他爬的于山称为人生第一山,和自己的呱呱坠地、母亲的受难之日相提并论。如今他几乎游遍中外名山,他已是中外知名的作家了。但他仍怀念着恩师、怀念着于山。这种感恩之心、知恩图报之情,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对他肃然起敬。
袁蓉芳先生含泪写下《留在人间的思念》回忆父亲送他走上工作岗位,目送他的身影在眼帘中消失这种“柳拂柔丝长万仞,不及先生送我情”的师生情谊,要在祖国统一之日将含泪的祭文烧寄给九泉之下的黄曾樾夫子。使我们作子女的都自愧弗如啊!
萨本珪先生为父亲生平作了24项注释和考证,真实地再现了《一位廉政、博学的船政学生黄曾樾》为国为民艰苦卓绝的一生。最后结语是:“他的博学、清廉、高风、亮节,将永留人间。”并在另一篇著作中将父亲和他的叔祖称为“我最敬重的两位长辈”。这发自肺腑之言也将永留人间。
郭富小先生为父亲写了长达数万言的《碧海丹心话坎坷----记黄曾樾博士》,资料详实、字斟句酌,真是呕心嚦血啊!这里摘录了《黄曾樾博士的法国朋友》、《黄曾樾博士在法国维护我国尊严》、《《黄曾樾博士抗日殉国烈士写挽联》三段以窥全貌。
刘学洙先生的《黄曾樾〈谈艺录〉及其他》,从他和父亲的接触谈父亲的为人:“热心交通建社和文化公益事业。”“他学贯中西,讲课生动。颂中外原著,引人入胜。对学生热忱诚恳,深受学生崇敬。”真实反映了他提携后辈、以诚相待、教书育人、忠诚教育事业的长者形像。
萧春雷先生在《永安诗人黄曾樾》中感叹道:“也许,历史记住的是诗人黄曾樾。”“他的诗风颇为凄苦、沉郁。”“贯通他诗歌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诗句有波折、含蓄内敛,经得起咀嚼。他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陈庆元先生《恩师长如江水》记听彭一万先生讲黄曾樾教授的课后,恨不早生数年得以一听黄先生的课,那怕仅仅只有一堂课。可是突然想起黄曾樾教授非正常死亡到今天已四十年了。历史的悲凉泛上心头,不觉黯然神伤久之...."逝去的就永远逝去了吗?他还留在善良的人们的心中。
陈森先生在《不仅是怀念》——《怀念恩师黄曾樾》读后感一文中,从历史的回忆与责任的高度来看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巴金老人生前一直呼吁要建“文革记念馆”,但一直未能如愿。但留在人民心中的纪念馆却是永恒的。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善善恶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现在不是很多事情水落石出、越辩越明了吗?
李廉德先生的《泪痕血点垂胸臆》——初读诗人黄曾樾的〈慈竹居诗抄〉有感,用父亲的诗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爱国爱乡,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到“浩然正气,忠魂诗魄将万古流芳”。寄托了他的无限哀思。
裴耀松先生的《黄曾樾与书的情结》,从他爱书、护书、写书、赠书、献书,到重知识、重文化、重教育、重人才培养。亲自创办永安县中学、亲自担任校长并讲课、亲自到商会讲古典文学并筹款。看到他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精神。
陈旭东先生、方遥先生写的《镇馆之宝——黄曾樾旧藏〈罗文山先生全集〉》写出父亲如何珍惜祖国文化遗产,先后两次各获得半部《罗文山先生全集》,如获至宝。花重金请人重新装订遂成完璧,并在《全集》后写了一篇跋文,将《罗文山先生全集》捐赠给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使得该书成为“镇馆之宝”得以保存下来。真是劫后余存啊!但补书、写跋者已不在人世了。令人有物是人非之叹。
林精华先生的《努力崇明德 随时爱景观》回忆1946年父亲到台江万寿小学巡视,勉励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说:“你们将来是国家的栋梁,要勤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在大学课结束时,先生告戒:“为人为学,要力戒‘骄’与‘狂’、‘名’与‘利’。” 这些肺腑话语,至今言犹在耳。
陈毓峰先生的《黄曾樾教授与〈谈艺录〉》对父亲学贯中西、艺通文理作了很高的评价。并认为:“在历任诸多的福州市市长中,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可惜他八年前写文章时文献不够,要是他看了这里的资料定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
姜才棠先生为《慈竹居诗抄》写诗、写注解,考证典故,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靓丽的青春光彩。现在永安燕江诗社的诗人、学者正在解读《慈竹居诗钞》。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慈竹居诗抄精解》问世。
父亲在对我讲苏轼诗和杜甫诗的风格时说:苏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杜诗能“含不尽之意侭于言外”。今天大家对我的恩情是“状难忘之景如在目前”。我对大家则是“怀无尽谢意侭于言外”了。
?/P>
大恩不言谢,只有内心的感激了。
黄骝 鞠躬
希望父亲当年的学生如:黄河浪、连云、陈娟、陈瑞洛、周雅丽等人都能看到《怀念黄曾樾教授》,也写一些纪念的诗、文。恳请你们与他们联系、约稿,并将他们的地址、电话告诉我,我会将《怀念恩师黄曾樾》初稿寄给他们。
衷心地邀请你们于2008年5月10日父亲110周年诞辰时,在福州开一个座谈会,将你们的诗、文、发言稿、照片汇成一本“追思集”,初步定名为《怀念黄曾樾教授》。希望你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三小时参加,人生几度怀往事呢?
永安市博物馆已有永安之子黄曾樾的展示橱窗。我们将赠送一些父亲的遗物和资料充实博物馆的展柜,并将这本《怀念恩师黄曾樾》汇编完稿后。印刷赠送给大家。希望我们一起将祖国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