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6647737
本馆由[ 枯形阅世 ]创建于2012年07月02日

第七篇 社会世俗

发布时间:2012-09-04 14:36:49      发布人: 枯形阅世

高家洼子村的民俗,是满汉两族杂居互相学习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也是临近吉林市近郊,吸收城市文化,带有城市风采的农村农民文化风俗。

本篇不包括婚礼和死丧的习俗。

第一章      文明风尚

第一节      敬老扶幼

一、思祖功德

高家洼子村的居民,春节供奉家谱,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坟送灯。中元节(七月十五)上坟锄草填土。腊月十五日上坟烧纸。用这些形式祭奠先人功德。男儿结婚典礼的前一天拜喜坟。新娘进门第三天拜先坟,都是追功念德。

二、赡养老人

1970年以前,高家洼子村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度过晚年。未出现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

11942年,该村4社农民孙忠,妻子刘氏。见姑母和姑父二老年迈体弱,无劳动能力,无子嗣赡养。诚意奉养家徒四壁、分文无存的二位老人。孙忠改名为杨忠。同居共餐。做到了见其笑,顺其心,满其欲。丰其食,暖其身,医其病,佐其行。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先后礼葬二老,年节祭奠。

25社农民孙忠,妻子李雅清。孝敬养父。孙忠是孙万祥长子,婴儿时被其伯父孙万田抱养,长大成人,结婚成家立业。称其伯父孙万田为父亲。孙万田早丧妻,依靠儿子而生。年近耄耋之年,患脑血栓症,不能独立自理生活。孙忠与妻子李雅清热情伺奉。特别是李雅清每天不仅送饭菜、饮水,还要端屎接尿,洗涮有屎尿的裤子。4年如一日,比生女还孝敬。知情者皆敬佩(孙万田尚生存)。

三、关爱幼婴

高家洼子村村民,自古迄今,不单纯热爱亲生子女,更有关心抚养他人遗留幼婴的美德。

11944年,居4社的蓝祥遗孀刘淑贞,收养6社王珍之妻谢氏临终遗托的1周岁女婴,抚养长大,供其读书,就业成家。并助养女抚养123个外孙长大。

22002年该村4社农民蓝俊和吕淑云夫妻,收养蓝波离婚又遭遇车祸遗留下的112名不满10岁的幼童。

吕淑云自己有11女,对待收养的2个孩子如亲生。日常生活比亲子女分毫不差。经常给买水果、食品吃,买新衣服穿。送入小学读书,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关心健康,嘱咐其长大做好人有出息。

该村的妇女,有喜欢热爱他人婴儿的风习。春节期间,凡是来家做客人带来的婴儿,均给压碎钱。平日来小孩做客给煮鸡蛋吃。不满周岁的婴儿初次来家的都给挂线(意为能牵绊婴长命百岁儿)和压岁钱。

第二节                  和睦同居

1948年前,高家洼子村居民,同族人多是父慈子孝,兄爱弟恭,妯娌和谐。人人求同存异,个个无私奉献,和谐同居。

1945年,该村68户中,有25户是父子兄弟同居的大家庭。1社有张廷荣、郑宝山。2社有杨有珍、郑宝有、郑中臣、杨万海、郭广福、吴凤岐。3社有尹洪章、徐占魁、薛峰、宫勤。4社有蓝英、史玉臣、孙安。5社有徐连海、安跃、朴财、叶春生。6社有李德发、陶永昌、于洪升。7社有王兴、高荣、史芳等户。其中蓝英家是拥有74口人,四世同堂的和睦大家庭。

第三节                  淳朴民风

1931年前,高家洼子村的农民,忠诚老实,淳朴厚道,遵纪守法,讲义气,守道德,甘做良民。无吸食鸦片者,无赌博者,无盗窃者,无土匪和地痞之流的恶人。乡邻平等共处,人人和谐来往。

养牲畜的人家,经常将牲畜借给无牲畜的人家碾米或拉运物品。村中一家有事,众人无私援助。1936年徐占禄家失火,知情者皆停下春播生产,跑去救火,建新宅苫房时有1社的张勤,2社的杨治桐,4社的蓝钧、蓝琪、孙孝,5社的刘和等苫房能手皆去无偿地相助。

蓝英家办喜事,杨有珍和徐占禄家出动马车协助拉运搭蓆棚材料。村中有婚礼、办丧事时,刘安贵、徐占禄、蓝英、郑宝有和郑宝山等人皆前往协助操办,代理东家招待礼宾。

解放前,该村100余年没发生各户之间的争吵,没出现人们之间打架事件。

日伪时期,无人在日本人手下或伪满洲国政府做事当汉奸和警察。

1948年吉林市解放前夕,3社薛峰家6口人无米,4社蓝书田无偿赠送给薛家粮食,使薛家度过了难关。

4社农民孙俊,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不顾晕迷,站在磨上手持木棒拨压烀熟黄豆,助蓝英、史玉臣家磨酱。

在文革时期,高家洼子村农民没有停产“闹革命”,没有组建各类“战斗队”,没有人张贴“大字报”,没有批斗村干部。无人挑动群众作乱。在十年浩劫的动乱中,高家洼子村始终是平静的生产劳动。

第四节                  尊师重教

高家洼子村的农民,有传统的尊重教师、关心学校的美德。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亲切的称老师为“先生”。

1934年,5社孙魁,把宅院东厢房南头居室腾出,借给北沙河子(胜利村)李毓麟办私学。后因闹土匪而停办。

1935年,4社杨庆山,把居宅东屋借给陶先生(名不详)办学。半年后,亦因土匪作乱停学。

1936年,3社农民尹洪章购高氏古宅,自家没住,租给郗成金办义塾。

该村人不仅支持办学,更尊重教师,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粘饼、玻璃叶饼,多次送给老师尝鲜。杀年猪时,均请老师吃白肉血肠。毕业多年的男学生,结婚典礼之日,新郎携新娘同叩拜启蒙老师。先生没在场的,望空叩拜。

1948年至1976年间该村干部领带村民献工献料,修改民宅为教室,献木板钉桌椅。冬天献木柴烧炉子取暖。

高家洼子村先后建筑2栋土房和1栋砖瓦房做校舍。

该村先后选拔知识丰富、品质优良的男女青年进校任教,不包括流动人口的教师有:张桂芳、张桂琴、丛全智、杨万章、许雅玲、宫玉清、尚玉兰、蓝宇田、蓝江、蓝鹏、蓝桂云、关长海、关雅芝、高喜林等人,还有吉林市下乡知识青年董华、吴曙华、李雅珍、孙玉珍、田玉芬、赵丽萍、杨敬朴,周利有、曾桂荣、梁玉华等人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该村干部群众都热心的关心教师生活。1949年至19525社徐连海家,先后招待张文治和李维新二位老师食宿,4年如一日。盛饭、端菜、烧炕,款待如宾。只收米钱,不收菜金和人工钱。

1976年,5社农民吴占华杀年猪,妻子雷凤云,知道蓝玉田老师的妻子和子女迁居口前,自己独自生活,令其妹妹雷凤琴(学生)给老师送去二斤猪肉。

蓝玉田是公立老师,全家是非农户,吃国家供应粮。他所居住的4社,按农民的标准为其提供足够的自留地种菜。

第五节                  礼貌待人

高家洼子村的农民有传统的满汉两族相结合形成的礼仪和礼貌行为。

熟人相见问好,由问“平安”、“你好”、“家好”,演化为“吃饭啦”!

满族最早行“打千”礼。敬长者,左腿向前屈膝,,右腿略弯曲,左上右下双手按在膝盖上,身向前躬。长还少礼,,左腿向前屈膝,右腿略曲,左手搭在膝盖上部腿中,身子略躬。

汉族最早行“作揖”礼。敬长者,双手拱拳平头。同辈互敬,拱拳平胸。长还少礼,拳平脐。女人合掌礼。

1931年后,满汉族男女皆行“鞠躬礼”。少对长者行60度礼,平辈互敬,行15度礼。长还少礼,约10度礼。

1948年后,行握手礼。多用于迎宾见友。最亲密者握双手,身向前躬。一般人握单手,身不躬。

1948年前,该村农民特有的礼仪和礼貌行为。

尊敬老人。除夕夜,少给老人叩头,辞旧岁;初一凌晨,少给老人叩首拜新年。年轻人外出,出必告,返必面。新婚媳妇头一个月内,晚辞睡,早问安。装烟献茶水,垂手直立。长老允走,才礼别。青年子女为老人端洗脸水,拿毛巾和香皂。叠被褥,焐床。伺候吃饭,送漱口水。

正月初一日,青壮年,不携礼也必赴近邻,给老人拜年。先行礼,后在所供家谱焚香,给长者叩头。过正月初五日,携礼品,拜近亲长者。

该村有迎送宾客美习。见客人来,出门迎接,行礼相见。让客人先行入室,坐上席。有桌椅的坐左位,无桌椅坐炕头或上炕就坐。先点烟,后烧水献茶。

客人用餐,做菜忌3盘(意为4盘待客,3盘待鳖)。老人或户主相陪同食。客人坐于桌子在左侧上席。盛饭不能高出碗边,双手捧送。伺候的妇女,垂手站立于饭桌1米处。客人餐毕,先献漱口水,后装烟献茶水。

客归,送至大门外,鞠躬道别目送。

1948年前,老人故去,小辈人有特定礼仪。讣告(报丧)见长者叩头诉事。子女见来吊唁的人,跪于灵旁迎接。客人吃饭儿子逐桌叩头。吊唁人回归,子侄跪送。

1948年前,稽首分为大小礼仪。

小礼,跪着三次叩头,起立三鞠躬。

大礼,三拜九叩,即一跪三叩首,起立三鞠躬;二跪三叩首,起立三鞠躬;三跪三叩首,起立三鞠躬。

祭奠老人时,先点三根香插于香炉,后倒一杯酒,高举过头,双手洒于灵前或墓地地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