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牧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250892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28日

学习经历

发布时间:2010-09-28 15:24:4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拜师学艺

  1927年天牧随父赴豫,进入河南艺校学习绘画。三年后,又考入华北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1937年后,天牧移居天津,从学清代“四王”山水,转向专攻明代沈周和董其昌画法,同时,对北宗山水名家唐寅、仇英格外喜欢,他和很多学艺术的一样常常会眼高手低,天牧虽终日苦练,仍不得要领,盼有人为自己指点迷津。孙天牧的岳父是卢之美,也是山东莱阳人,卢先生早年留学德国,随医学博士容克学西医,且精通德语。天牧遍览这些平生难得一见的古代名迹,一看就是两三个钟头,兴奋、激动,真是难以言表。主人招待也极周至,还常常讲述画的来历和优劣以及各位画家的“绝妙”处,天牧眼界大开,见识猛增。后来熟了,还去临摹,如宋人画的《雪窗观梅图》、《望月图》、《听泉图》;如明人画的《树荫联吟图》、《溪山行旅图》等等。这期间他的画技又大大长进。岳父本人也爱书画,还是个收藏家,曾收藏有元代赵子昂的《仕人骑马图》、八大山人、石涛、刘墉等人的作品,以及近代黎元洪、徐世昌等名人手迹。

名人指点

  天牧还得到过许多前辈名家的鼓励和指点。1953年,他把自己画好的三幅山水,放在琉璃厂桐焕阁托裱,年逾90的齐白石先生正巧去店办事时,看到了挂在壁上的这三幅画,说画得不错。店主孙桂桐就问:“您老看看这人有多大岁数?”白石老人沉吟道:“功力不浅,估计岁数不小。”张说:“这人才40上下。”老人脸上顿现惊愕,连连夸赞,说,“大有宋人之风”!而并不知道此一节的墨佛公,几天后领着天牧去拜望白石老人,带去的正是这三幅画,想请老人指教,白石大师高兴地说“见过”,然后给天牧讲画,临别时鼓励说:“天牧学宋,必成大器。”不久,白石老人又推荐他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他的画被送去参加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

临摹高手

  1953年,沈阳故宫博物馆到北京延揽人才,天牧又为沈博临摹复制了宋代郭熙的《溪山行旅图》、李成的《寒鸦图》和《寒林图》、刘松年的《松窗读易图》等10幅古代名迹。沈博对天牧先生的工作非常满意。

   1956年,天牧在北京荣宝斋工作。当时的经理侯凯、王仁山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商议复制故宫所藏部分古画的事。经历了三个春秋寒暑,他为故宫复制了宋代王晋卿的《渔村小雪图》、王诜的《玉楼春思图》、马远的《梅石溪凫图》、陈居中的《四羊图》、元代赵子昂的《秋郊饮马图》和《雪江买鱼图》、赵忠穆的《寒江澄月图》、惠崇的《沙汀烟树图》和萧照的《红山秋树图》。牧老回忆说:“故宫那时没食堂,我每天揣着两个馒头或包子,从家(住菜市口)步行到故宫,坐下来,喘口气,就全身心地画起来。忘了喝水、吃饭,也忘了上厕所,故宫房子高大厚实,夏天不算太热,冬天没有火炉(为了保护古建筑),很冷,但我都不在意,和国宝挨得这么近,我屏着呼吸,一点一点地看,一笔一笔地临,满心都是敬畏和虔诚。屋里静极了,入耳是自己的心跳声,还有窗外落雪的簌簌声。”

执教经历

  1960年,孙天牧应聘往吉林艺术学院任教。为给国家培养艺术人才,他极为尽责,深受学生们尊敬。他边教学、边创作,到林区去写生、体验生活,还去内蒙哲里木盟库伦旗去考察壁画。这些积累,使他后期创作的《林海朝晖》、《层林尽染》、《吉林汪清秋光图》等力作,令人耳目一新,笔墨色彩、构图、意境等等都证明了它是以传统技法为根柢,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从而取得一种崭新的飞跃,学古而不泥古,承前不忘启后,耄耋之年的牧老在艺术上不服老的精神和成果,让同辈称道,后学钦佩。启功先生后来为《孙天牧画集》作序,称赞天牧先生是:“寿登九十有一,而笔力坚卓,设色大方,无丝毫暮年风貌。”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