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光荣,学生的梦想
南谢庄里给逝者立碑的,或是做药材生意发了财的有钱人,或是阔别故乡多年从台湾回来的游子。务农的谢树秋从来没想过要给父亲立碑,“已经死了50多年了,没必要了”。
他的妻子孟玉华对公公谢玉璧几乎一无所知。她1974年嫁到谢家时,谢玉璧已去世16个年头。婆婆告诉她,谢玉璧活着的时候“心眼好得很”,可就是“不顾家”。
所以,去年夏天一个叫朱守仁的老人第一次找到孟玉华,告诉她想给谢老师立碑时,遭到了拒绝。“俺不认识他,俺没同意。”女人回忆说。
没几天,老头又来了,说老师当年对自己很好,“这个碑一定得立”。女人依旧没同意。邻居得知后劝她,学生给老师立碑是好事,应该让他们立。
去年农历九月初二,朱守仁三顾谢家,女人同意了,但说这事得男人说了算。朱守仁拨通了谢树秋的电话,说:“谢老师活着的话,我们还可以去看他,给他买好吃的孝敬他。但他死了,这碑不立我们心不安。”
这句话,打动了当时远在天津打工的谢树秋。
从去年春天开始,为谢玉璧老师立一座碑,一直是朱守仁和他的同学们的一个梦想。
73岁的朱守仁是立碑仪式的发起人,退休前是付集小学的语文老师。59年前,当小学四年级学生朱守仁看到自己的新班主任时,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叫谢玉璧的老师,负责教他们语文和体育,个子不高,皮肤黑里透红,穿着一身天蓝色的中山装。他平时不苟言笑,讲起课来,语言、动作和表情却很生动。
“教《小英雄雨来》时,他还给我们示范雨来捉鬼子的动作。”老人边说边情不自禁地起身,尽力模仿老师当年的动作。2月24日,他凌晨5点便从付集村的家里出发,赶了20多里路,来到谢树秋家中,为了给人讲述他脑海里那些难以磨灭的往事。
谢老师已离开半个多世纪,但朱守仁一直感觉他还活在自己心里,“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
下雨天,他经常会赤脚背送学生回家。朱守仁记忆最深刻的是自己生病时,谢老师提着一兜鸡蛋到他家探望。老师这时候不再是严肃的,不仅很和蔼地用手抚摸他的额头,还吩咐他母亲赶紧把鸡蛋拿去给他做汤喝。
回忆起这件事,老人双眼通红,噙着泪水。自从有了给老师立碑的想法,几近失聪的朱守仁,做梦都在想把这个碑立好。
在他执笔的悼词里写道:“我们对谢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伟大中的伟大,一流中的一流,不是慈父,胜似慈父。”
50多年里,朱守仁没少梦见谢老师。尽管已没有当年与老师的合影,或是老师的照片资料,但他清晰地记得谢玉璧的模样,关公眉、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