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阅读 他率先提出“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乍浦镇马家浜遗址而得名。
公开报道显示,马家浜文化及其遗址于1957年开始发掘,最初发掘的是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1959年3月,开始发掘位于浙江嘉兴南湖乡天带桥的马家浜遗址。
不过,因马家浜文化的遗址发现不多,资料相对较少,其中以首个发掘的邱城和草鞋山等地的资料比较丰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当时确定考古学文化的标准及其命名习惯,应该将这类遗存命名为‘邱城文化’”的说法,也有人提议命名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将其归入“江南青莲岗文化”。
争论整整持续了16年——作为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的吴汝祚,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两年后,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吴汝祚的浙江大学导师)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开创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划时代见解,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