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焦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50081726
本馆由[ 天堂有约 ]创建于2012年07月08日

历史的点滴——忆焦兄

发布时间:2012-07-14 20:40:06      发布人: 天堂有约

              

最近我一直在新疆探亲,突然接到女儿短信“焦叔去世了”,噩耗传来我惊愕了,心中万分悲痛。焦凯同志是我的老战友、老朋友,从一九五零年开始为甘肃文艺事业奋斗了五十多个春秋,对甘肃文艺事业的创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忆当年,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分。焦凯同志的一生光明磊落与世无争,为人忠诚厚道,性格善良温存并 诙谐幽默,工作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刻苦学习钻研业务,为甘肃音乐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同志。

回忆焦凯同志一生的同时,想起了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二三事,从中可以看出焦凯同志光彩人生的侧面,以寄托我的哀思。

一九五零年焦二哥(几位老友对焦凯同志的昵称)从徐州来到兰州进入西北民族学院,被分配到语文系藏语班学习,这个留着小分头的年轻小伙和我们北京来的几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西北民族学院当时地址在兰州远郊区西果园,周围都是农田农舍,于是课余时间老乡地里摔跤打闹,乡间小路散步聊天,河滩击石,上树爬高…….旧衣服换百合,星期天徒步几十里到兰州城逛一圈等等都有二哥的身影。我和二哥同住上下床,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壶水,同演一台戏,开始了我们五十多年同甘共苦的生活。学校的业余文艺活动我们是积极分子,二哥会吹口琴,会拉京胡,我能拉二胡,一段京剧曲牌《小开门》是我俩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新疆来的两个姑娘爱跳舞,她们跳苏联舞、维族舞,我俩口琴伴奏,在全校业余文艺活动中形成了骨干。

一九五一年由于民族工作需要西北民院成立文艺班,我们几人就一起调入文艺班,边学习,边演出,从此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文艺班的成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就是甘肃省歌舞团的前身。

一九五二年文艺班改为文工队,奉命参加省土地改革工作队,我们分配到临潭县,土改工作队总负责是临夏专区专员马青年(后任甘肃省付省长)。到达临潭县城住在一家旅馆,一间大房子有一个大火炕,因为是冬天土炕烧的很热,我们把自己的被褥铺上,晚饭后休息。睡至半夜我觉得身上发热,又闻到烟味,赶快起来一看被子着火了,赶快推醒二哥,二哥朦胧中大喊“着火了!”大家慌忙爬起来扑火。火灭了,我和二哥因为正好睡着中间所以被褥给烧了两个洞,二哥穿的白布内裤也被熏黄了一半。我们白天搞土改晚上搞演出。我们演出了歌剧《王秀鸾》和一台歌舞,因为我要当演员,乐队只有二哥一个人了,二哥只有一个十二贝斯手风琴,要担任正台演出的伴奏,可见他的任务是多么繁重复杂,二哥尽量抽时间练习,练得胳膊痛,膀子酸,手指麻从不喊冤,真是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有一天得空休息,我和二哥背上盒子枪到县城逛街,正好碰到马专员,他见到我俩哈哈大笑说:“你看看你俩的枪都跨的那么长,吊在屁股后边啦,我怎么带了这帮夏伯阳的兵啊!”

文工队扩大了转制成立西北民院歌舞团,二哥重点搞创作,这期间我和二哥有过几次深入生活的机会。当时创作人员下乡采风,冬季每人配发皮大衣一件,任务完成后交回。七十年代初我和二哥等三人为一组到我省舟曲迭部卓尼地区搜集民歌采风,领皮大衣时二哥找了一件袖口上有一个2字,他说我经常下去,皮大衣是公用的,所以写个记号,每次就穿这件。到达卓尼与县文化局联系后就开始工作了,这些地区山大沟深,森林茂密,村落距离非常远,山路皆为羊肠小道,行路极为困难,渴了喝几口山泉小溪,饿了就吃几口干馍,为了减轻负担,二哥总是在下坡时把大衣捆起来往山下一滚,然后再背起来走。晚上就住在老乡的土炕或竹榻上,条件非常艰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春夏秋冬,二哥深入生活,走遍陇原大地,从大漠戈壁到农村农舍,从深山老林到茫茫草原,都留下了二哥的脚印,从而挖掘了大量的原生态民歌,丰富了他一生的创作源泉。

二哥爱好品茶,有时叫来好友品茶聊天,小茶几上摆上点花生瓜子甜食,乐在其中,但品茶多是听音乐聊创作,我经常接到二哥电话“小吴最近我准备发一个光盘,是这几年搞的钢琴曲,小样已经出来了,你过来听听”。一壶茶一把花生米开始听曲征求意见,“小吴,我写了一首歌,你来听听”,“小吴,《丝路花雨》第五场我开始配器了,你来参谋一下我的布局,”一壶茶听二哥讲五场配器,我记得他说这场最感人的是老画工中箭身亡的这段音乐写的要悲壮,悲痛,我想用板胡主奏你看效果怎样……,我最后到二哥的“创作室”喝茶聊天是在新版《丝路花雨》观摩后的一天,“小吴,新版的《丝路花雨》你看了吗?过来聊聊。”茶沏好了,二哥先说:“新版的音乐以西洋管弦乐为主,气势大了,音乐厚实了,比原来以民乐为主要好……但是有些段落再突出些民乐的色彩就更好了”。

没想到这竟然是最后的喝茶聊天了,二哥是我省著名曲作家,为人谦虚善于学习乐于征求他人意见,他总说:“你就直说,没关系,旁观者清么!”二哥的故事讲不完,只讲了点滴以寄托我的哀思。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关于二哥的称谓,五十年代焦凯同志的母亲妹妹好像还有哥哥一同来到兰州,一天早上妹妹在过道喊焦凯“二哥,俺娘叫你吃饭”大家听了知道焦凯在家排行老二比我们大一两岁,所以几位好友便称焦凯同志为二哥,有时还叫焦二,以后又叫出了“焦二巴哈”,二哥都欣然接受这些爱称。

二哥性格温存善良,诙谐幽默,他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就让他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二哥,安息吧!五十多年的友情我永远铭记。

真主安拉会在天堂保护善良纯真的人们。

                                        老友 吴学友

                                         2012.07.15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看完吴叔叔的追忆文章,我百感交集,也是诚惶诚恐,吴叔叔和我父亲半个世纪的友情亲如手足,文中流露出的那份情感让我涕零,他们意气风发青春激扬的离开故土,来到当年还荒凉无尽的黄土高原,将一生献给了这方土地,我父亲最终化作春泥维系着他歌唱了一生的第二故乡。字里行间让晚辈们觉得自己人生的贫乏与苍白,吴叔叔说让我修改,真的使我惶恐,父辈们的人品和谦逊是晚辈们一生的榜样,将文章原文转发在网上灵堂,再次表示感谢,也请您二老多多保重身体。 2012。7。14


    写信时间:2012/07/14 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