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买件新衣,却不断提高资助标准
尉守刚老家在莒县,一直随着父亲在临沂生活,年轻的时候,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干了几年的炊事员,退伍后回到了临沂。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当时老人曾经想让他接下这门手艺,然而他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选择了做一名厨师。
厨师这一行,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在他开始资助孩子的时候,每月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而妻子的收入也有限,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当时他们连个房子都没有,一直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
8个孩子,每人每年300元,此外尉守刚还要不定期的为孩子送一些学习生活用品,每逢中秋节、春节,他还要到孩子们的家里看看,遇到孩子家有什么困难,他都要想办法帮助。为了资助这些孩子,每年尉守刚都会花费几千元。
可以说,这几千元在一些人眼中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当时还靠拿工资过活的尉守刚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能帮助这些孩子,尉守刚不舍得花钱,有时连添置件新衣都不肯。妻子对于丈夫并没有怨言,她说:“平时咱俩省着点花就行,孩子们更需要这些钱。”
随着孩子们长大,有的孩子升入了初中,300元已经不够孩子学习所用,尉守刚将资助的标准提升到500元,之后又调至1000元。尉守刚说,以后等孩子们考上高中尤其是在上大学后,学费、生活费等费用肯定会增加,到时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资助的标准。“只要他们能考上,想上学,我就会一直资助他们。”尉守刚这样说。
因为有了尉守刚的帮助,孩子们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找到老师,说想到临沂看看尉叔叔。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尉守刚一口回绝了。“孩子们来的话,肯定会带东西,虽然只是些花生、栗子之类的土特产,但是这也是家人辛苦劳作得来了,我不能要。”尉守刚说,孩子们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他最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