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伟对工作满怀热情,对群众充满爱心,他把百姓当亲人,将百姓冷暖记心头。在他的用心工作与真情感化下,很多难题得到“势如破竹”般成功解决。
2009年5月22日中午,婺源县许村派出所接到许村镇政府报警称:该镇小港村民陈立功母亲张德女过世,家属一心要求土葬,政府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果,有的家属甚至放出话来,要与政府对抗到底。情急之下,镇政府找到派出所协助处理。得知情况后,当时在许村派出所工作的熊国伟二话没说就带队前去开展工作。他考虑到送葬人员较多,一伙人前去劝导反而会引起家属反感,引发更多矛盾。因此,他只带着一名村干部和一名镇干部前去开展工作,让其他人员在村委会待命。当他们三个人走到陈立功家门口时,一位年青人挑衅着说:“就来这么一点人,派军队也不管用!”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熊国伟没有说话,而是走到张德女灵堂前,像前来吊唁的亲属一样:下跪、磕头、上香……看到这一幕,这些家属无不倍感惊讶。这一跪,拉近了干群距离;这一跪,缓和了紧张气氛。家属抵触情绪慢慢得到舒解,熊国伟以亲属身份来作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同意了火葬。
2010年9月初,天佑中学开学不久,就有学生陆续反映失窃事件。得知此事后,熊国伟通过调查走访,找到了问题症结之所在。由于学生外出租房较多,加上房东防范意识薄弱,门窗防护不牢,容易被人侵入。于是,熊国伟发扬“夜打灯笼访贫农”的精神,经常性上户做房东的思想工作,久而久之,大家都被他的诚心和毅力打动了,37个房东全部自掏腰包安装了防盗网。同时,他还来到教室,向学生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发放安全防范手册。通过他的用心工作,校园周边盗窃案件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指数和满意度大幅上升。
2012年1月5日早上,熊国伟接到婺源县紫阳镇下齐村一位村民打来求助电话称,该村发现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听其说话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也许迷了路,正从下齐村往马家村方向蹒跚而行。接到电话后,熊国伟立马想到,下齐村通往马家村的山间小道多年不用早就荒废了,而且坡多路陡,又靠近星江河,如果老人不小心摔跤,生命安全怕有危险。
来不及多想,熊国伟就带着值班人员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找到了老人。经过耐心询问,他们发现老人神志还算清醒,但获得的唯一线索就是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只到过婺源几次,当天早上从儿子家吃了早饭出来,就不知道如何走回去。根据线索,熊国伟判断老人家属应该就住在婺源城区。于是,他将值班人员分成两路,一路留在现场看护老人并与其沟通,以便得到更多线索;另一路紧急联系紫阳镇、村干部,和他们一起在沿路村庄进行走访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访中,熊国伟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婺源县城西门车站旁有一户人家早上走失了一名浙江籍老人,家人四处寻找没有找到。熊国伟找到这家户主,让他与老人通电话,当老人在电话里激动地叫着儿子的名字时,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地。当天,熊国伟将老人送回其儿子家中,已是晚上8时15分。那一天,他连午饭、晚饭都没有来得及吃。
近年来,家住婺源县紫阳镇的残疾人李某,一心想到县城二环路开家商店,但苦于轮椅受到水泥台阶限制,无法正常进入店里。得知此事后,熊国伟与城管部门积极沟通,特准在李某店门口建一座水泥小斜坡,李某多年来的心愿很快就得到了实现。当他向熊国伟表示感谢时,熊国伟说:“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要放在心上。”他还经常走访像李某这样的残疾人群,全心全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熊国伟不仅关心弱势群体,而且热衷公益事业。仅2012年,他就为辖区4名智障人员争取到了低保指标,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当年,他还为2名贫困大学生募集到了社会爱心捐款18000多元。
多年来,正是凭着这样的热情与爱心,熊国伟这个名字不胫而走,远近闻名,深入人心。他亲民、爱民的形象成了百姓心中一份抹不去的记忆。人们大小矛盾纠纷都想到请他帮忙调解。因为,他是老百姓心中最可靠的人民公仆,也是老百姓心中最喜欢的爱民模范。而他,也因个人工作的出色表现,真正无愧于爱民模范这个称号。
熊国伟用鲜血和忠诚染红了闪亮的人生。虽然他走了,但是红土地敞开博大的胸怀,收藏了一个英雄。就像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的前辈英雄一样,熊国伟把自己的身躯融入到不屈的信念中,用生命书写了忠诚,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