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捐献体系亟待建立 北京捐献同意率或高于外地
朱继业北京大学移植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肝癌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委员。
>>任务 适当补偿有需求捐献者
京华时报:入选的试点城市有何要求?每年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朱继业:一旦成为试点城市后,当地红十字会组织和卫生行政部门即会建立相应的器官捐献的体制和机制,红会成立专门的器官捐献部门,并建立一支协调员队伍,一旦接到医院通知称有潜在的捐献者,即会前往了解情况和与家属交流。同时,对有需求的捐献者进行适当“补偿”,还要给予人道主义的帮助,比如患者治病花了很多钱,欠了医院很多钱,红会可能会垫付一部分钱或者为其处理后事,即所谓的“补偿”,当然,有的人可能不需要,就是愿意捐献。
>>现状 尸体供体器官严重短缺
京华时报: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情况如何?以何种移植为主?
朱继业: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器官移植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从尸体获得的供体器官严重短缺。肝脏和肾脏移植是最为常见的,包括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所有终末期肝病都需要肝移植。
京华时报:我国每年的移植数量是多少?供需间有多大的缺口?
朱继业: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大约有100万至150万名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受供体数量严重不足影响,每年实际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但现在已经做不到1万例了,只能做几千例,需要肾移植的患者可以通过透析维持一段时间,但肝移植就没有别的办法,就会因此而死亡。
随着诊断条件的改进和病人数量的增加,这一需求数据还会飙升。这也意味着,供需间的缺口还将增大。
京华时报: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是否已经成熟?
朱继业:技术方面不仅与世界接轨,且移植的成功率和术后的成活率也比较高。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拥有肝移植资质的三甲医院,就有60家,卫生部每年会对其进行资质审核。
困难 全国捐献体系亟待建立
京华时报: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器官移植和捐献体系的建立处于何种阶段?
朱继业:国外的器官移植捐献体系非常健全,不仅有一套受体科学注册系统,包括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移植信息,也包括器官分配、捐献者名单、器官等待名单、器官获取及移植结果等内容。而我国全国性的器官捐献体系刚刚建立,尚未正式运作,仅建立器官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缺少对捐献器官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的系统。
京华时报:与国外在器官捐献方面的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朱继业:主要是我国没相关脑死亡的法律法规。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对脑死亡进行立法。按脑死亡来说,在还有心跳的时候,器官还有供血,如果这时将器官取出,移植的效果是最好的;但如果等心跳停止再进行移植的话,器官质量就会大大减分。但在中国不容易被接受,大家觉得还有心跳,怎么能说死了呢,这其实是科学文明进步的理念,但受中国传统的影响,老百姓还是不太能接受。
京华时报:您认为,器官移植在我国推行不畅的原因还有什么?
朱继业:一是全国性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还未建立,二是出于法律和伦理环境的不同,许多国人坚持“死后保全尸”等观念,这也是脑死亡在我国不能被认同和接受的原因之一。其实,器官捐献是人生命的一种延续。往往一个人死去后,他的器官可以救活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