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特色
翁偶虹在作剧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视为一剧成败之关键。他曾说:“高尔基把文学称做‘人学’,那么戏剧也可以视为‘人剧’。”他在塑造人物时,很少使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着力于在不同的事件和戏剧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例如《鸳鸯泪》一剧,作者为了塑造周仁的正义英烈性格,在全剧中紧紧地把握住周仁“为友献妻”这一事件,安排了这样三个关节:一是周仁见妻子冯素蕙刺杀严年未成,恐露破绽,强忍悲泪,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误认周仁将盟嫂献给了严年,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为顾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学在边疆破敌立功,回朝加爵,又误认周仁献出了盟嫂,随之又是一顿责打。周仁“愤人情之以怨报德,恨世道之暗无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学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见翁偶虹《翁偶虹编剧生涯》)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处矛盾,把周仁这个正义果敢,愤世嫉俗,忍辱负重,侠肝义胆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京剧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程式和手法。因此,一个京剧剧本的写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于作者对于京剧艺术的熟悉程度。由于翁偶虹谙熟舞台,精通表演,因此他写起戏来,唱念做打,安排得十分得当。特别是作者在编写剧本中,讲究与演员的“默契”,能够根据演员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发挥。例如他编写的《玉壶冰》“洞房冷遇”一场,作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要,借鉴了《少华山》“烤火”一场的程式技巧。作者从塑造黄秋云、崔解二人物需要出发,重新加以组织,以“火盆”象征青年男女的火热爱情,根据黄秋云、崔解两个人物的不同心情,安排了“独烤”、“睡烤”、“招烤”、“避烤”、“挤烤”、“窃烤”、“愤烤”、“夺烤”等动作,一方面表现了黄秋云痴心希望未婚夫崔解能够理解她的一片真情,在患难相共中结为夫妻的心愿,一方面则表现了迷惑于礼教道学之中的崔懈,对于未婚妻的冷漠无情。同时,观众又在这段戏中欣赏到了演员唯妙唯肖的表演技术,满足了观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翁偶虹有较深文化素养,又精于戏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笔之作品,具有文学性、表演性兼得的特点。通观翁偶虹剧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注重人物塑造,宜于舞台演出,这是翁剧能够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新中国建立后,他人勤笔健,就职于中国京剧院编剧期间,编写了《将相和》、《窃符救赵》、《响马传》、《摘星楼》、《高亮赶水》、《桃花村》、《李逵探母》、《红灯记》等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