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当选为武汉市市长
上周五中午,88岁高龄的张林苏老人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老人生活简朴,待人平易。中午饭只是和保姆一家人围着一张旧圆桌,吃了简单的四菜一汤,席间她不断给保姆三四岁的小女儿夹菜。吃完饭,桌子擦两遍,铺上旧报纸,老人家一拿笔,立马进入工作状态。她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虽然历史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但当年夺取胜利后鼓角动天的欢乐场景,在她讲来依然栩栩如昨。
向南方进发
张林苏老人回忆说,三大战役胜利后,全国解放已成定局。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进攻,党中央从各个根据地抽调干部组成南下干部团,紧跟大军之后接管解放的城市和乡村。
刘惠农和张林苏当时在东北,刘惠农是辽宁军区副政委,张林苏则在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哈尔滨道里区任区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接到上级命令仅仅两天,张林苏即交出手上的工作,将3个年幼的女儿(最大的8岁,最小的2岁)留在哈尔滨,随丈夫南行。
由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张平化带队组成的南下干部团共有近千人。刘惠农夫妇和张平化夫妇同乘一辆缴获来的美式吉普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日)从哈尔滨出发,进山海关后经平汉铁路到达湖北。他们沿途看到的都是一拨一拨急行军的人民解放军和民运队。军民空前团结,解放军指战员战斗情绪高昂。车过鸡公山,刘惠农欣然写下了一首《鸡公山远眺》:
武胜关上鸡公山,
群峰逶迤叠层峦。
历代兵家战略地,
中原逐鹿锁平川。
5月,南下干部团在黄陂待命,一边等待武汉解放,一边学习和讨论接管城市必须掌握的政策和方法,做好了进城的准备。
接管大武汉
5月16日,武汉解放。当天下午,刘惠农夫妇即和南下干部团的战友们一起精神抖擞地进入汉口市区。市民涌向街头夹道欢迎他们,鞭炮响了一路。武汉的地下党转入公开活动,他们组织学生唱起革命歌曲,挥舞着早已准备好的小彩旗载歌载舞,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5月22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刘惠农被任命为军管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交通接管部部长。
同日,中国共产党中南局成立。
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25日,中共武汉市委成立,市委书记就是与刘惠农夫妇同车抵达湖北的张平化。
接管大武汉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刘惠农身上的担子非常重: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但国民党已掠走长江上的大部分船只,还把江汉关至民权路的码头趸船全部炸沉。陆地上也是炸桥毁路,仅存的路面破烂不堪,粮食等物质既不能及时从已经解放的地区运进来,又不能及时给麾师南下的大军送过去。
刘惠农一上任就任命得力干部分别接管了国民党的招商局汉口分公司、公路局、邮电局、汉口航运处、联勤船舶三队、海事学校、储运处,轮渡公司、汉口修船厂,自己则兼任长江航运局(华中航政局)局长,团结和联合最大民营企业——民生轮船公司,首先让沪汉线通航。他组织职工开展护厂护航活动,对旧职人员实行“原职原薪”制度,稳定了人心。为了培养急需的航运技术人才,他在1949年即创办了两所学校:武汉航运学校和中南交通学院(后改名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并入武汉理工大学),为新中国的交通、航运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林苏南下武汉之初,在华中航政局秘书处当副处长。不久精简机构,撤消处级单位,局以下直接设科室开展工作,她就担任了招商局党支部书记兼人事科长。那时候真忙啊,她和刘惠农同在一个城市,一周能见一次面就不错了。在老人的记忆中,1949年是他们繁忙工作的开始。
小资料
刘惠农(1912—1997),1956年12月当选为武汉市市长。至1982年退居二线,他担任武汉市主要领导职务将近20年(“文革”初期,刘惠农和王任重、张体学等由周总理接到北京保护起来)。在他主政期间,武汉建立起一系列“武”字头企业: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修建了长江大桥和解放大道,把东西湖围垦成一个大型国有农场。他关心市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到附近的兰陵路菜场考察“菜情”。听说武汉商场少数营业员服务态度有问题,他带领干部亲自站柜台,有不知情的顾客见了,说这个老头态度是蛮好,就是业务不熟!他的家位于汉口闹市中心,家门永远对老百姓敞开。上门申诉者心中有气,说话往往嗓门大,像吵架。有一次,年幼的儿子向他提意见,说这些人坐下就不走,晚上吵得他睡不着觉,他对儿子说:耐心倾听市民申诉,有道理就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是我当市长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