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63812
本馆由[ dqe8qfvp ]创建于2010年02月19日

生命之书——周熠散文随笔集《红尘草色》浅析

发布时间:2010-09-15 16:32:24      发布人: dqe8qfvp

  去年9月,周熠老师从千里之外的南阳托人捎来他的新著《红尘草色》,令我非常激动。因常年在外,对家乡文坛了解不多,周老师的作品也没有机会系统研究,说来惭愧。如今千里捎书,自然要好好学习认真研读。22年前我在桐柏上学的时候,开始在周老师负责的《白河》副刊上发表作品,此后时有书信往来,颇受教益和激励。1992年我从郑州回南阳做事,中途变故,生活困顿,周老师还曾费心介绍工作,当时我年少轻狂不知珍惜,错过了机会。现在每每想起,一直心存遗憾和感激。收到新著后迅速通读一遍,才知道周老师前几年一直为疾病所累,备受折磨,令人唏嘘不已。联想到自己已年届不惑,青春不再,年逾八旬的老母亲刚刚去世,感慨颇多。就给周老师发短信说,要马上写一个读后感。谁知,年末岁初诸事繁忙,一拖就是半年多。最近读到周老师的随笔新作《名字叫红》,我仿佛被针扎了一下,好像是老师在叫我的名字。红在中华民俗中是喜庆的色彩,既然老师案头已有“三红”,我这个名字真正叫红的学生就该写下随感凑个份子,来个“四喜临门”,借以祝愿老师身笔俱健再创佳作。

  《红尘草色》是周熠近几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的精华合集,以“草色”比喻生命的色彩,出版后好评不断。著名作家田中禾从作者的“生命轨迹”和“感悟人生”中,看到了“红尘中的绿意”,这就是作品所显示出的“蓬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气”和“坚强的意志”,“让人读出了一个勤奋读书、勤奋思考的写作者的形象,读出了一个热爱生活、关注时代的文化人的情怀”, “显示出作者的智性和想象力”。著名文论家韩石山把他与同城著名散文家周同宾进行比较,认为周熠散文“炼意又炼字”,是“雅人雅事”。南阳作家孙晓磊则以《楚风汉韵铸文心》为题,从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全面品评,指出“语言老辣而不老气横秋,意境深远而无暮气沉沉,字、词、句辞藻华丽,思、情、意鞭辟入里”,“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言说方式——一个有着中式精神的宽容、仁爱、谦和、不事张扬而又在乎真诚施与的灵魂才可具有的情感表达,这种表达的娴熟运用使他达到意到笔随的自由境地。”评价中肯,颇有见地。

  除了以上评价外,我读该书的最大感受是,《红尘草色》是饱含深情大爱的生命之书,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洞察透彻而深刻,从容而淡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全书收录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作品98篇,是周熠在两次大病初愈之后编辑而成的,许多篇什如《冷面杀手》、《生死之间》、《魂追乔公去》、《人生何所似》等,还是在患病期间创作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已“死过两回”。所以,在编辑此书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一是首当新作;二是趋心自见;三含幽情曲致”,统而言之,就是要表达自己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周熠是自信和博学的。他在大病之后即创作了具有生命宣言性质的随笔《人生何所似》,仿佛是要回答所有文友的关切,一口气介绍了培根、狄德罗、爱迪生、莎士比亚、奥斯特罗夫斯基、项羽、曹操、李白、苏轼、岳飞、文天祥、吴三桂等12位中外名人对人生的态度,可谓洋洋大观,气象万千。这一方面可见其学识渊博的深厚功力,挥洒自如的运笔技巧,另一方面,也可窥见其急于穷尽人生百态探寻人生真谛的隐秘思绪。

  生命的有限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对不同年龄和阅历的人来说,感受却迥然不同。在《解读时间》中,作者对生与死有极为清醒的省悟和洞察,表现出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是非常积极的姿态,令人感动。收入书中的作品,有些文字改动较大,删除了一些调侃自嘲的飘笔,显得更加洗练、从容和大气。《我看散文创新》就是典型一例,与报刊上发表的原文《浅论当代散文的创新》相比,删节较多,改动较大。这既说明他对散文这一体裁的钟爱和执着,也表明他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创新有了更深切的体认,更表明他对这部书的编辑出版怀有很高的期望(自序和后记也证明了这一点)。

  《红尘草色》不单记录了作者的“生命轨迹”,还从一个个侧面记录了许多著名作家的友情和南阳作家群的成长。因此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南阳作家群乃至河南部分作家的评传或简史,有丰富内容和大量细节,30余篇作品介绍了20多位作家,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分量。既增添了生命的色彩,又可见其交友之广、博览之深和提携新人之切。在著名作家中,有关于乔典运的《春天的思念》、《魂追乔公去》等,有关于二月河的《作家是木头》、《文坛旧事》、《飘然思不群》,有关于周同宾的《心系苍生》、《原野的古典》、《宾馆夜宿》,有关于周大新的《小说的叙事魅力》等,还有关于著名作家韩少功、张宇、郑彦英、廖华歌、行者等的许多篇什,畅叙诸友之谊,纵论各家之长。在南阳中青年作家中,则评析了汗漫、宋云奇、石丹、陈松峰、初志英、李帆等10余人的作品和成长轨迹,给予推荐和指导,提携新人的胸襟跃然纸上。事实上,在周熠、张克峰等主持《白河》副刊期间,确实促成了一批青年作者的成长。文脉丹心,薪火相传,这是生命的接力,更是文学的魅力。

  对文学创作而言,一个作家历经磨难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这反而可能促成打开生命的金矿。从《红尘草色》来看,周熠散文的创作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视野开阔,语言洗练,钩沉自如,思想深邃,充满生命意识。但也面临超越自我的新挑战。周熠曾长期在报社任职,工作繁忙,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系列创作。再加上从事新闻工作的惯性,个别作品稍显仓促。他在《解读“江郎才尽”》一文中,已经深刻揭示了职业与创作的悖论秘密。周熠现处在休养阶段,仍不时有新作问世,令人惊喜。期盼周熠老师今后能集中题材,进行专题性、系列化创作,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个性和特色,获得更大的成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