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
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
李先闻,植物遗传学家。我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长期从事禾谷类植物的细胞、遗传、进化和育种研究与稻麦改良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1949年到台湾后致力于抗病、高糖分甘蔗新品种的发展,对振兴全岛制糖业作出重大贡献。60年代筹建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艰苦奋斗,培养新才,为发展生物科学倾注心血,赢得了学术界的盛誉。
李先闻,1902年10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农村一户“只能温饱的中产之家”。祖籍广东梅县,父辈中最受他尊敬的哲夫四叔(早年留日,曾参加同盟会倒清活动),是力主李先闻外出读书、决定其一生命运的关键人物。
1906年,李先闻就读于乡村小学,后转到重庆依仁高小,1914年毕业。次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五四”运动中,以童子军身份积极参加救国活动,结识了弃武从文、任操练团副团长的高班同学赵连芳。赵在校组织新农社,引发了李先闻学农的志趣。他们二人后来在农业界多次共事合作,情谊深厚。李先闻在清华8年,爱好体育,并有专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从东北退到北平失业时,曾藉此在母校马约翰手下谋得教练一职,并常述及引以自豪。
1923年留美进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园艺系,学习期间他仍热心参加体育活动。擅长机械操,获校选手称号。暑期到农家打短工,学到不少农活和养蜂技术。1926年毕业,慕名进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在育种系R.A.艾默生(Emerson)教授指导下攻读遗传学。玉米遗传学研究的创立和发展,当时集中于这位著名学者和他的学生们组成的研究集体里。李先闻是这个研究集体中唯一的中国学生。从此他如愿以偿,更加刻苦学习,每年夏季要和10多位师生忙于玉米的授粉工作,从事各自的论文研究,这批同行后来逐渐成为著名的遗传学家,其中有与李先闻相处和谐,情谊最深的G.W.比德尔(Beadle),后因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而获1958年诺贝尔奖;有曾任美国农业部首席玉米育种家的G.F.斯勃莱格(Sprague);有当时的细胞学讲师、50年代初首先发现转座子而获198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B.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等。李先闻的论文是研究玉米一种矮生性状的遗传,于192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回国后,李先闻的工作岗位因学用不一致而多次变动。先是受聘于中央大学蚕桑系,继而自费留日,到九州帝国大学从事蚕体细胞遗传研究。回南京时原想仍在中央大学任职,发现受人摆布,不得不改受东北大学生物系之聘,前往教植物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突起,乃仓皇携眷转迁北平,临时谋得北平大学农学院兼职。但仍难以糊口,不得己求得清华大学体育老师马约翰相助,充任篮球教练。自叹用非所学,亦以国难当头,能有这点业余技能得以谋生为幸。1932年2月,应河南大学农学院之聘,前往开封任教,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愿放弃理论研究,首先完成了番南瓜与南瓜杂交的细胞学论文。后来全力投入到研究粟的育种基本问题上来,写出一系列文章,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当时校内虽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与李先闻相处友善,但因其他人事倾轧,深感难以久留,乃于1935年8月转到新办的武汉大学农学院任教。
在武汉大学两年半的工作中,使李先闻焕发了再展宏图的夙愿。在初具规模的农学系内,开展了稻、麦育种,粟的种间杂交,珍珠粟的四倍体等项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汉大学谋迁四川乐山,李先闻受故乡友人邀约,于1938年初离开武昌入川,改到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工作。
在1938—1946年长达9年的期间里,李先闻以服务桑梓、报效祖国的愿望,在作物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栽培两个方面均做出了满意的成绩。他亲手培养了李竞雄、鲍文奎等人,并和他们一道作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他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全省的粮食增产工作中去。1944年夏,他奉命与几位专家赴美国考察农业,更新知识。1945年5月回到成都后又滞留一年,就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进行麦、粟等细胞遗传研究。在此期间,还受台湾糖业公司邀请,多次前去考察甘蔗生产。1948年7月,李先闻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