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环丈夫曹荣飞、儿子曹磊
1月23日,本博与老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周确来到我国东北城市佳木斯。
上图:周确(右)与邵云环的弟弟、妹妹在一起。
郑宏摄
下图:周确(右一)等人在邵家拍照。 郑宏摄
下图:周确与邵云环的母亲徐秀花。 郑宏摄
沉痛回顾:邵云环同志,女,1951年6月19日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汉族。她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劳动者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她朴实、正直、善良的品格。
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她在大学里发愤地读书,老师都夸她是个好学生。
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正激的时候。她是一位踏实勤奋的记者,牢记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的亚采访。此外还到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采访过。由于她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此外她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件。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较好地体现了《参考消息》的特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
后来,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北约便开始对南实施狂轰滥炸。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在发了大量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写了三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人民的钦佩和同情。
北约罪恶的炸弹夺去了邵云环同志的生命,但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的高度热情和关怀,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邵云环同志也是一位温柔的妻子、深情的妈妈和体贴的同事。她爱丈
夫曹荣飞同志,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疼爱儿子曹磊,为他吃了不 少苦头。曹磊3岁时,曹荣飞在南斯拉夫留学,邵云环同志则在中国新闻学 院学习第二外语英语。 她家住在北京市东南郊的“劲松”,她每天先抱着儿子挤公共汽车,
送往新华社幼儿园,然后再赶班车,前往北京西南郊的中国新闻学院学习,
每天往返数十公里,这是何等的辛苦,她都默默地承受着。
邵云环同志还关心体贴自己的同事,她在家做了点泡菜,也要带到
办公室让同事们尝尝。她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算了吧”,另一句是 “有事请找我”。每当她吃了亏,受了委屈,别人替她打抱不平时,她总 是说:“算了吧。”每当她觉得同事需要她的帮助时,她就说:“有事请 找我。” 同事们最难忘的是她的微笑。大家从她那张侧身的遗像中,就可
目睹她那微笑的风采。 她牺牲后,同事们无不失声痛哭,大家都舍不得这位好同事、好战友。
她的英雄事迹同样感动了全国人民,唁电、信函如雪片般飞来,雕塑家
两天两夜不休息,为她赶制了雕像,画家送来了《战地云环》的国画,小学
生送来了矿泉水,亲手洒在邵阿姨遗像下面的鲜花上。
邵云环同志牺牲了,她为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
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她的崇高精神,在自己的本职 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的事业,为建设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