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职的新华社女记者 邵云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369
本馆由[ d30nb~ ]创建于2010年01月27日

邵云环丈夫曹荣飞、儿子曹磊

发布时间:2012-05-08 08:15:55      发布人: d30nb~

 

       1月23日,本博与老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周确来到我国东北城市佳木斯。

    这次赴佳采风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陪同老周一起看望他的老同学邵云环的陵墓、纪念馆及邵的老父、老母。同时,也去看一下云环小学。(上图:与二老一起的合影。吕立纯摄)
 
 
 
 
              上图:本博(左一)在邵云环父母家。周确 摄
 

 

         图:周确(右)与邵云环的弟弟、妹妹在一起。

                                      郑宏摄

      图:周确(右一)等人在邵家拍照。 郑宏摄

 

               下图:周确与邵云环的母亲徐秀花。 郑宏摄

 

 
 
  上图左,本博于1月23日从邵云环纪念馆翻拍来的烈士遗像;图右,云环中学里竖立着的邵云环半身铜塑像。
 
 
 
  上图:邵云环生前与丈夫曹荣飞、儿子曹磊在一起。
                                                                   (翻拍自云环家庭影集)
 
 
     上图:由新华社发表的邵云环遗像及追悼会现场回顾。
 
 
    上图:云环小学外景。  周确 摄
 
 
    上图:周确访问云环小学校时留影。  郑宏 摄
 
 
 
    上图:周确与二老见面。郑宏 摄
 
 
 
  在佳木斯日报同行的帮助下,我们来到邵云环父母家中。邵云环的父亲邵方元(上图右)今年已84岁,母亲徐秀花79岁(上图中);如今,二老与他们的儿子、云环的弟弟邵秉奎生活在一起。
 
 
 
 
  在当地政府为他们安排的110平方米新宅中,我们与二老亲切见面并交谈;同时见到了云环的弟弟邵秉奎(上图左,生于1952年12月);面相长得极象云环的妹妹邵云清(上图右)----她现在以姐姐名字命名的“云环小学”中任教。
 
  周确与邵云环是当年新闻学院的同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见在位于北京西部的校园“回炉”;期间,邵云环也在该院学习。周在英语二班(三年制),邵在英语一班(该班学员均为学习第二门外语,学制两年)。
  当时,性格内向的邵云环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每天下午四时半都可见到她匆匆赶班车回城里、接年幼的儿子回家的身影……
  1999年5月8日云环牺牲时,周确在云环曾上山3年的大兴安岭地区采访。当地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周被邀请介绍邵云环事迹(文字及图片见当时的《大兴安岭日报》)。
 
  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5枚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见下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主任编辑邵云环同志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后来,在他的家乡佳木斯的烈士陵园里建起了邵云环烈士纪念碑,并将她的母校命名为云环小学。
 
  本博与几位新闻界同仁自费购买鲜花(下图左)并来到邵云环烈士纪念碑(下图右),缅怀于8年前牺牲的英烈。均为周确摄
 
 
    上图:二老及他们的住房。  周确 摄
 
 
 
   周确赠送二老的水晶菊花--菊花代表邵云环的父母。
                                    郑宏 摄

  沉痛回顾:邵云环同志,女,1951年6月19日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汉族。她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劳动者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她朴实、正直、善良的品格。
  1958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和佳木斯市一中读中小学。担任学生干部。
  1968年12月至1971年9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工人。邵云环同志经过大兴安岭和沙洋农场一些艰苦环境的磨练,为她日后战地记者不怕苦,不畏难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
她在大学里发愤地读书,老师都夸她是个好学生。
  回社后,她在参编部英文一室从事英文翻译工作。
  1986年7月至1990年10月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
  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起在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东欧片从事塞文的选译和调研工作,并于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主持东欧片工作。1996年5月起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邵云环同志于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参编部党委委员。1994年8月被评聘主任编辑专业职务。
  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正激的时候。她是一位踏实勤奋的记者,牢记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的亚采访。此外还到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采访过。由于她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此外她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件。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较好地体现了《参考消息》的特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

  后来,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北约便开始对南实施狂轰滥炸。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在发了大量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写了三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人民的钦佩和同情。

  北约罪恶的炸弹夺去了邵云环同志的生命,但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的高度热情和关怀,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烈士遇难后,共和国以最隆重的仪式致哀,主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来新华社悼念,泪洒灵堂。
    一领导人在慰问邵云环的儿子曹磊时说:“你有一个英雄的母亲,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邵云环同志也是一位温柔的妻子、深情的妈妈和体贴的同事。她爱丈
夫曹荣飞同志,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疼爱儿子曹磊,为他吃了不
少苦头。曹磊3岁时,曹荣飞在南斯拉夫留学,邵云环同志则在中国新闻学
院学习第二外语英语。
  她家住在北京市东南郊的“劲松”,她每天先抱着儿子挤公共汽车,
送往新华社幼儿园,然后再赶班车,前往北京西南郊的中国新闻学院学习,
每天往返数十公里,这是何等的辛苦,她都默默地承受着。
  邵云环同志还关心体贴自己的同事,她在家做了点泡菜,也要带到
办公室让同事们尝尝。她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算了吧”,另一句是
“有事请找我”。每当她吃了亏,受了委屈,别人替她打抱不平时,她总
是说:“算了吧。”每当她觉得同事需要她的帮助时,她就说:“有事请
找我。”
  同事们最难忘的是她的微笑。大家从她那张侧身的遗像中,就可
目睹她那微笑的风采。
  她牺牲后,同事们无不失声痛哭,大家都舍不得这位好同事、好战友。
  她的英雄事迹同样感动了全国人民,唁电、信函如雪片般飞来,雕塑家
两天两夜不休息,为她赶制了雕像,画家送来了《战地云环》的国画,小学
生送来了矿泉水,亲手洒在邵阿姨遗像下面的鲜花上。
  邵云环同志牺牲了,她为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
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她的崇高精神,在自己的本职
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的事业,为建设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