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63693
本馆由[ dahul3o ]创建于2010年02月20日

曾鲸与《王时敏小像》

发布时间:2010-09-15 14:45:59      发布人: dahul3o

  曾鲸(1564—1647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明代画家。一生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有《王时敏小像》、《葛一龙像》、《黄道周像》等传世。

  着色清雅绘神韵

  《王时敏小像》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鲸52岁时,为25岁的王时敏画的像。

  画中的主人公王时敏是清朝最有名的画家,出身官宦之家,极富修养,画此肖像时25岁,正值青春年华,眉清目秀,英俊异常。他头戴冠巾,身着宽袖长袍,手持拂尘,神情自如,肃穆端庄,盘坐在蒲团上。曾鲸精心安排,严谨描绘,运用流畅的线条,清雅的着色,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时敏的身份和地位。

  背景“不着一物”

  画上除了蒲团与拂尘之外,没有其他背景衬托,这是曾鲸十分青睐的一种做法,像他另一幅代表作品《张卿子像》,背景更是不着一物。其余画作即使有,也都极简处理。如果委托人提出要复杂的背景的话,曾鲸就有可能选择与人合作的方式,如《徐元亮小像》是与吴门画家沈士鲠合作。

  这种两个人合作或者说两种风格同居一画的情形,成为后来的中国肖像画一种非常特别的形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比如,在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笔下,仍然有很多作品的人物面部用晕染、或者干脆用素描画出,而服饰、背景则用传统中国画法表现。

  至于曾鲸的做法,也许与他不擅长画山水有直接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极简的做法使得曾鲸笔下人物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观画者常常是在毫无其他视觉影响的情形下与曾鲸笔下的人物相对,体会他眉宇之间表达出的信息。并且,不仅是背景,曾鲸对于肖像画中人物的衣饰也都追求简练的风格。衣纹寥寥几根线条,略加渲染,给人很平整的感觉,而面部却相对有较明显的阴阳起伏。

  画风独树一帜

  曾鲸作为一个专门的肖像画家,能够在画史中留得盛名,一是与他活动范围广阔有关,从早年的福建到后来的南京、杭州等江浙一带,加上他桃李满天下,因此画风广泛传播;二是由于他的画风为文人名士所接受,像他给画过像的王时敏、黄道周、张卿子、顾梦游,以及画像作品没能留下的董其昌、陈继儒等,都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人。当一种画风为强有力的媒介力量所认可接受时,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就非常可观了。

  在当时,曾鲸的肖像画法从学者甚众。据史记载,继承他的画法并留下姓名者就有四十余人,如:谢彬、金谷生、沈韶等,因曾鲸字“波臣”,遂把这支声势浩大的肖像画派称为“波臣派”,其中谢彬当数最得其师衣钵而造诣最高者。谢彬从曾鲸学画,只施寥寥数笔,便神态毕现,眉目传神。他偶尔也画些山水,笔墨间颇有“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之笔意。

  可惜的是,却没有人留下一张描绘曾鲸的肖像画。也许,他的形象正隐藏在他的得意门生谢彬或沈韶的某幅画作中,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