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邦先生小传
吴晓邦先生出身贫苦,不满周岁便被吴姓大户抱养,吴家是镇上有名的富商。吴晓邦初始喜好音乐,二十多岁改学舞蹈。
1929~1936年,吴晓邦曾3次赴日本,向舞蹈家高田雅夫夫妇与江口隆哉夫妇学习。留学期间,他研究了现代舞舞蹈家i.邓肯和m.维格曼等人的舞蹈理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1935年又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开始了新舞蹈艺术的创作、教学活动。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其代表作有:《傀儡》,以模拟的手法塑造一个摇尾乞怜的走狗形象,揭露和讽刺了伪满州国皇帝的卖国嘴脸;根据f.f.肖邦乐曲创作的《送葬》,象征着中国旧制度的行将灭亡;《浦江之夜》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青年在苦难中的挣扎。这一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题材、体裁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吴晓邦以探索人生真谛的艺术理想,开始了他的舞蹈创作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吴晓邦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国”,离开上海,迎着抗日的烽火,奔向民族救亡的战场。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近百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召力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1937年);以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群舞《游击队员之歌》(1938年)。
1945年6月,他与妻子盛捷(舞蹈家)一同投奔延安,又随军转战,除了教舞蹈外,还担任“四野”舞蹈团的团长。
1946年随军转战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舞蹈教师,“内蒙古文工团舞蹈教师”。期间在张家口举办的吴晓邦专场舞蹈表演会,演出了《思凡》、《烈火》、《义勇军进行曲》等。
1951年,他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干部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1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对儒家和道教舞蹈作了考察和研究。
1957年建立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这是对他的理论体系实验的继续。他从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里,探索以乐寄情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手段,赋予舞蹈以新的想象和构思,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夫乐》、《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
1979年,吴晓邦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促进全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理论的活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江西、四川、辽宁、浙江、福建、内蒙古自治区和香港等地举办舞蹈讲习会,就舞蹈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舞蹈史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并组织领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实习。
1982~1983年底,他还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科教授舞蹈理论课。吴晓邦主张舞蹈应当表现社会生活。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暴露、讽刺、暗示、象征等手法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所创作并演出的舞蹈与时代相连,与革命相连也被称作是中国现代的舞蹈,民族的新舞蹈,可以说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之一
吴晓邦先生以早期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结合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创立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他采用 “阅读、思考、习作”的教学方法,启迪舞蹈工作者的想象与创作才能,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是中国有影响力的舞蹈教育家。他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矢志不渝,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后继。一生创作了《饥火》、《思凡》、《丑表功》、《平沙落雁》、《迎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新论》、《谈艺录》、《舞蹈续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1995年7月8日吴晓邦先生逝世。为了开拓和繁荣中国的舞蹈事业,推动舞蹈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培养舞蹈人才,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是中国舞蹈界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