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剪纸学生 追忆逝世恩师
纪念京派剪纸艺术家申沛农先生的艺术展,本月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内举办。这位身有残疾的艺术家,门下有一批特殊的学生,这些学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因身体残疾陷入人生困局的年轻人。在去世前的十多年间,他向残疾青年无偿教授剪纸技艺,探索就业之路。时隔近30年,曾受申先生之恩的“轮椅学生”们自发前来观展,表达对恩师的思念与追忆。
■已故剪纸大师 作品首次展出
展览的开展日期选在了5月8日申沛农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主办方介绍,展出的600余幅原创作品,是他逝世10年来首次集中面世。
申先生的亲人申悦告诉记者,他一生创作了5000多幅作品,其中60%面向儿童。2010年6月,申沛农京派剪纸被列入北京市西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申先生去世后,剪纸作品由亲人晚辈保存。据了解,剪纸作品很脆弱,保存难度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破坏作品。申先生的学生们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将展出作品整理、筛选、装裱完成。
■收残疾人为徒 传艺不求回报
在陆续到场的参观者中,数十位行动不便的下肢残疾人最为特殊,他们中的不少人有幸成为申先生的学生。坐在轮椅上的贺女士在展品前流下了眼泪,“我虽然没学过太多的剪纸艺术,但看到老师的作品,就想到与他交往的一幕幕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初,由6名残疾青年自发成立的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聚拢了一批不甘平庸生活的残疾青年。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林达告诉记者,他们想到向社会上残疾人中的名人求助,其中包括剪纸艺术家申沛农。林达说,申老师推掉许多报刊的约稿,放弃了一些有经济收入的创作,义务教授剪纸技艺。
■领头结社创作 重燃希望念师恩
1984年,申沛农带领十多位残疾学生,组成“北京病残青年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一直到他2001年去世前,残青社的活动一直坚持开展。
曾经学习过剪纸的残疾学生们,后来并没有都以剪纸为生,但当年对残疾人学习制作剪纸工艺品实现就业的探索,却彻底地改变了他们。一位学员在看过展览后,在文章中写道,“以前自己为身体的残疾而苦恼,为找不到工作怨天尤人,看到申老师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感觉人生又充满了希望。我们中的很多人以他为榜样而生活,敬佩他的艺术,更敬佩他的人格,他指点了技艺,也指点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