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3092089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3月18日

生平概况

发布时间:2011-03-18 16:22:3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杨蟠出生官宦之家,祖父杨徵,台州章安人氏,宋朝初年曾在丽水、钱塘等地担任过地方官吏 。父亲杨翱,字翰之,宋初以文学得中进士甲科,曾担任东阳知县、太常博士等职务。杨蟠为其第三子。
  杨蟠于庆历六年(1046)得中进士,出任密州、和州观察推官,掌两州司法事务。仁宗至和二年(1055),杨蟠迁泗州推官。嘉佑二年(1057)冬,母亲吴氏亡故,杨蟠回乡丁忧三年,并请王安石为其母撰写了《太常博士杨君夫人金华县君吴氏墓志铭》。嘉佑六年(1061),杨蟠迁签书江阴军判官厅公事,职司案件审理。此时,杨蟠的诗名已雷贯天下。是年冬季,杨蟠约了惟晤上人到杭州灵隐寺拜访著名高僧契嵩,盘桓数日,相与游吟,共得诗64篇,结为《山游唱和诗集》1卷。
  英宗治平三年(1066),杨蟠奉召回京,任光禄寺丞。神宗熙宁五年(1072),杨蟠由光禄寺丞改任太子中允,后被发派担任永兴等路转运判官;复任陕西提举常平公事,倡导兴修当地的重要水利设施郑渠、白渠,以恢复关中水利。熙宁九年(1076),杨蟠权管勾荆湖西路提举坑冶事。元丰八年(1085),杨蟠任宣德郎飞骑尉,提点荆广冶铸事。曾至广东英德碧落洞,观唐周夔《到难篇》、南汉王刘晟《盘龙御室记》等前人摩崖,并刻石以纪其游。
  哲宗元佑元年(1086),已70高龄的杨蟠被召回京师,担任奉议郎。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两浙西路钤辖兼杭州知府,杨蟠亦应苏轼力邀,以奉议郎通判杭州军州事,与苏轼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事宜。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苏轼的《东坡集》中仅和杨蟠梅花诗就有20首。他们用常平米招募饥民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湖泥葑草,筑成今著名的苏堤。晚年重返杭州,作有《钱塘西湖百咏》,从湖堂至西水亭,各为一绝,共百首。
  元佑六年(1091)去职,杨蟠回京任承议郎。绍圣二年(1095),以承议郎知温州,在任二年,颇得百姓好评。到任后,于衙署仪门立碑,刻前任太守刘述的《劝农五事》以为施政准则;划分州城街巷,定为三十六坊;常轻装简从,巡视乡里。在任两年,颇得百姓好评。每逢天气晴和,老少必问太守出游否?绍圣四年(1097),杨蟠调任高邮州知军,去任日,百姓攀辕卧辙,几不得出境。蟠对温州也有深厚感情,著有《永嘉百咏》,其中一首云:“为官十一政,宦游五十秋。生平忆何处?最忆是温州。”
  在高邮任上,杨蟠建时燕堂、众乐园于官署之东,供百姓游乐。高邮任满后,杨蟠转知寿州。不久,杨蟠辞去官职,寓居杭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