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62
本馆由[ 回族壮壮 ]创建于2009年11月11日

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 送别曲坛泰斗马三立

发布时间:2010-01-13 11:10:37      发布人: 回族壮壮


昨日,马三立葬礼在天津按照穆斯林传统习惯举行。

     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2月11日早晨6时45分告别人世,告别了喜爱他的观众,享年90岁。这天,马老的葬礼在天津举行,许多马老的忠实观众赶到葬礼现场,为自己心爱的艺术大师送行。  

    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

    仪式在天津市红桥区一座有400年历史的清真寺内举行。12点20分,当记者好不容易在天津的大街上七拐八拐,找到位于西北角一片居民区深处的清真大寺时,发现整个清真大寺院内院外挤满了人,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离别的一刻,面带悲伤,一些人眼中噙着泪花。马老的棺木静静地停放在清真寺大院的中央。

    除了马老的家人和听到广播电台的报道自发赶来吊唁的数百名老百姓,环顾左右,竟看不到一个观众熟悉的曲艺界、相声界的熟面孔,同记者参加过的许多名人葬礼和告别仪式相比,马老的葬礼简朴得怎么也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目前相声界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艺术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的最后的告别。当人们得知这一切都是遵照马老的遗嘱“一切从简办理”时,大家在惋惜之余也不禁对马老更心生许多敬意。

    为马老举行了“速葬”

    按照马老的遗嘱,马老的家人按照穆斯林的规矩,为马老举行了“速葬”,也就是当天去世,当天入土为安。一位满头银发、在寒风中已经站了一个多小时的老大爷告诉记者,早晨刚听说马老辞世的消息就赶快赶来了。“马老是相声界的泰斗,他的很多作品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欢乐和笑声,现在马老走了,我觉得怎么着也要赶来送送他。”

    下午1点整,清真寺的阿訇们为马老举行了简短的穆斯林葬礼,当送葬队伍走出清真寺所在的胡同时,赶来吊唁的群众已经把长长的胡同塞得满满当当,附近的居民以及沿途的路人也纷纷停住了脚步向马老的遗体告别。当载着马老遗体的灵车缓缓启动,向着马老的墓地行进时,马路两旁商店里的人们都涌了出来,向着灵车挥手告别。许多老人也颤颤巍巍地夹杂在前来吊唁的人群当中,眼里闪着泪花,与这位曾经给他们带来无数欢笑的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近千人送大师最后一程

   当天,天津的天气虽然晴朗,但是温度比较低,北风吹过仍有丝丝凉意。下午两点左右,葬礼现场人越来越多,已有近千人。

    下午3点,灵车抵达位于津郊的回民第二公墓,马老及夫人甄惠敏的墓地就在这里,马老的亲友为马老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下葬仪式,在入土之前,马老的家人得以看马老最后一面,只见马老躺在墓地中,就像睡着了一般。直到最后一捧土将马老轻轻掩埋,周围的人们才发出了克制许久的、对这位一生为大家带来无尽笑声的艺术大师的第一声哭泣。 (《北京娱乐信报》何鹏浩 苏冠名)

    德艺双馨 曲坛泰斗——马三立相声艺术永留人间

    一生给人们带来欢笑的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几百段相声永远刻在中华曲艺史上。

    90岁的马三立,在相声界德高望重,相声界的后辈们对他十分敬重。但马老认为:“相声演员不应该再论资排辈了,同是说相声的,谁的成就大我们就称谁为老师,对于辈份比自己小而艺术上令人佩服的我们也应以他们为师,师不分长幼。”这就是马三立,寥寥数语,可见人品。

    马三立是当今相声界辈份最高、艺术造诣最深的老艺术家,被誉为相声泰斗。他生于1914年,父兄都是相声艺人。为了生活,马三立1929年开始了他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撂地摊、跑茶社、闯关东、下金陵,饱尝旧社会的辛酸苦辣。马三立与相声打了一辈子交道,先后演出传统相声200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其中《买猴》《国庆十点钟》《西江月》等脍炙人口。

    马三立以他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国曲坛久享盛名。他曾经说过,干相声这一行,关键是琢磨怎么把相声说到家,一个相声演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时代感,站在台上要有精神气。马三立还告诉记者,相声的技巧无外乎是要抖响“包袱”。抖“包袱”就跟踢足球一样,也讲究传球到位,抢了、慢了都不能进球;如果演员在台上“抢纲”、“慢纲”,多好的“包袱”都得被糟贱了。所以演员的功夫绝不仅仅是背词,练好了报菜名、绕口令就行了,更要紧的是细嚼慢咽。

    马三立说,要做好演员,就要懂语法,常动脑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要多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看人家跟自己一样的段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演员应具备灵活多变的表演经验,过去我在露天和园子里使“活”常飞来“横祸”,如救护车叫、小孩哭闹、茶杯落地发出的声响等,我往往能预感到这些“险情”的发生,于是就多垫几句词儿,等噪声没了再翻过来,观众就听清了,“祸”躲过去了,“包袱”也抖响了,效果也出来了。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这样评价马三立的相声,他说:“相声是笑的艺术,可笑跟笑不同,马三立带给人们的笑回味无穷,因此说他老人家的相声是有分量的,马老的东西不是任何人都能学得来的。”有人讲马三立的相声难学,这是因为他的风格即人,风格即个性,风格难以摹仿,一味师其样式,不能得其神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博采众家之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有发展。马三立的天赋条件好,这是硬件,好学上进是马老的“软件”,即使到了老年他仍然孜孜不倦。

    多年来马三立已经养成读书看报、翻字典的习惯,使他的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和信息源,引发了创作灵感。马老那段脍炙人口的相声《追》,就是读天津《今晚报》上一段小幽默后受到启发编出来的。他说过,相声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顾名思义就是“相”与“声”,演员千万不可靠扮怪相出怪声来逗观众乐,而要追求那种能够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才能起到教育人、启发人们思考的作用。

    旧社会被看作是“玩艺儿”的相声,如今叫艺术,这个称呼的改变,标志着地位的提高。相声艺术的地位提高了,人的思想水平也得相对提高,用句现代词这叫“与时俱进”,马老的时代感一直很强。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马三立的财富就是观众。马三立说:“我是观众捧红的,不能忘了观众,演员的艺术水平高低好坏,应由观众来评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大师虽离去,但他的做人之道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却永留人间。(新华社 张淑英)

    中国网综合报道 2003年2月12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机缘巧合看了您一上午的各种视频,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欢声笑语,谢谢您给我们带了的精神财富,更要谢谢您作为一名党员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祝您一路好走!


    写信时间:2012/05/16 1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