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到红色商人
杨延修(1910—),原名杨连生、杨再之,出身贫苦,七岁就从泰州到上海投亲。当过小皮匠,英国洋行的茶房。完全靠刻苦自修和拼搏,受聘于法商保太保险公司,担任高级职员。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使青年杨延修异常悲愤,怀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第一批报名参加了战地救护队,奔赴中日激战的前线。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他看清了国 民党扼杀抗日力量的黑暗现实,认准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的真正领袖。从此,积极投身于中 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洋行华员联谊会”、“华联同乐会”等进步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杨延修成为一名光荣的中 共党员。
上海变成“孤岛”后,环境愈益险恶。领导指示杨延修迅速离沪去昆明,担任广大华行(中 共第三条秘密战线的绝密机构)昆明分行经理。
当时昆明是西南重镇,交通枢纽,连接滇越、滇缅两条国际贸易通道和战时补给线。也是东南各省、市去陪都重庆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突出。因此大批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文化团体都内迁这里,国 民党的交通运输管理局也落户当地。来自四面八方的职业青年汇聚春城,大街小巷到处涌动着抗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云南省主席龙云为了拢络人心,保住地盘,巩固自己的统治,对群众的抗日民主活动比较宽容。
杨延修利用这一机会,筹建了“昆明业余联谊社”。把爱国抗日、文体活动、福利服务结合起来,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这一炮打响,不但团结了许多职业青年,又结交了当地党、政、军头面人物和经贸界领袖。像昆明市市长裴存藩、市府秘书长刘志寰、省商会会长严燮成、中国银行昆明分行行长王振芳、航空检查所所长严实、中国航空公司经理刘安平等都热心参与。几次大的活动,还请出龙云亲笔题词,搞得轰轰烈烈,名声远扬,为公司在云南站稳脚跟,发展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越是顺利的时候,杨延修越谨慎。他完全按照地下工作的原则,时刻警惕敌人的破坏与捣乱。
1940年7月的一个夜晚,月色惨淡,四处漆黑,警察和特务突然闯进“昆联社”大肆搜查,扬言有共党分子的非法活动。由于早有准备,敌人一无所获,悻悻而归。消息传出,广大社员群情激愤。
杨延修通过熟人探听到这是奉国 民党中央党部密令所为。他迅速权衡利害,马上去找本社监事长张军光,鼓动这个很有背景和活动能力的高级政客,一同去省党部讨个公道。张军光吃着昆明分行的干股,又合伙做各种赚钱的生意,一向对杨延修的精明才干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也认为市党部是出于嫉妒在使坏,便拍着胸脯保证:“杨兄,这事有我,一定叫他们好看!”
省党部书记长陇体要殷勤地接见了杨延修和张军光,却避开实质性问题。张军光毫不客气地发难,要求澄清事实,追查责任。陇体要还是一再搪塞、敷衍。杨延修察言观色,看出陇体要很是心虚,便适时点道:“陇公,昆联社向来遵纪守法,于地方经济颇有建树,社员又大多小有名气,若处置不当,弄出麻烦,您脸上也不好看啊!”话说得不软不硬,却切中要害。陇体要早就听说事态不妙,觉得再僵持下去,更难收场。于是扭头疾言厉色地声斥市党部书记长:“冒失!”“胡闹!”又满脸堆笑地说:“请两位和社里各董事、监事今天一定光临冠生园,兄弟设宴为诸位压惊、赔情!”当晚在席间陇体要声称“误会”,连连道歉。一场由顽固派挑起的政治迫害事件,经杨延修巧妙的斗争策略,就此收场。后来陇体要也为昆明分行的业务鞍前马后,十分卖力,还对杨延修说:“咱们这叫不打不相识嘛!”
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对商机的敏锐感觉,杨延修一到昆明就抓住交通中转站这个优越条件,大力开展货物运输业务,立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了就近办公,还把公司搬到离火车站不远的中和街,就在龙云公馆的对面。同时,看准大批内迁的医学院、医院、诊所对西药、医疗器械需求旺盛,在云南各地迅速占领了市场。为了继续扩大业务、周转资金,他还想方设法广泛吸收社会游资,建立了“中和大药房”,取得良好的业绩。
后来因为战火蔓延、交通阻隔,运输业衰落。杨延修就每天关注市场行情,调查研究,及时组织当地短缺的货源,如玻璃制品、化工原料、五金、纸张等,就像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军,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屡屡取胜,得到了高额回报。张军光、刘志寰等沾了光的国民 党高官,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对杨延修更加信任和依赖。于是昆明上层社会纷纷流传:只要跟着杨连生干,保你财神爷请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