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218
本馆由[ 白石青藤 ]创建于2010年02月04日

傅斯年大师的心

发布时间:2011-08-04 11:35:53      发布人: 黑白双煞

  ------从北大校长到台大校长

  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1890年前后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疑问。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寅恪与傅斯年均出身清代名宦之家,傅斯年乃大清开国顺治朝第一位状元、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掌宰相职的傅以渐之后;陈寅恪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二人皆有显赫的家族史和骄人的荣光。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夫人乃傅斯年之妻。陈先后留洋16载,通解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

  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代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1949年,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令人怅然太息。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二十世纪的两位国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或坎坷磨难,或漂泊孤寂,可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却始终是我们所敬仰的。《陈寅恪与傅斯年》向我们提供的精髓,就隐化于厚重的历史之中,从傅斯年家族的毁灭到陈寅恪之死,作者将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诠释得淋漓尽致。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在中国当代史学界和教育界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是事业上的同学同志同事,而且还是具有紧密关系的姻亲——傅斯年之妻俞大彩乃陈寅恪嫡亲表妹。不过,他们的命运却是悲剧式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一九四八年后,陈、傅两位大师被迫离散,一位留在了大陆岭南中山大学,默默承受一系列政治苦难和心灵煎熬;一位归骨孤岛,长眠于台湾大学校园。两位天才的聚合离散,既是大时代的原因,也是二人性格与思想观念不同所致。留在大陆的陈寅恪逐渐落入了凄凉之境,于“文革”中精神备受折磨而死去。而去台后的傅斯年,曾把主要精力用于台湾大学的建设上,他想把这座日本统治时期创建的学府,改造成现代一流的大学和学术中心。可惜天不假年,他仅在台大校长任上奋斗了两年即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一岁。

  作为一位思路清晰的作家,岳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自己的理性和清醒,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对头绪众多、复杂纷繁的国学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他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执著坚守,使其作品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既能以个体人物的心灵表现时代的风云,又能给人以情感的滋养和理性的启迪。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与其说是动荡年代里两位大师的心灵史,不如说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漂泊史。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