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音乐学院郭任远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19592010
本馆由[ 不羁的风 ]创建于2014年03月01日

为郭任远老师而写的发言稿

发布时间:2014-03-13 16:56:13      发布人: yany2003
 

为郭任远老师而写的发言稿

在任远先生仙逝数日后的追思会上,我推却了致辞的机会,告诉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后的某日上午,面对摆在案几上他的骨灰盒,我仍然说自己对发言还没有筹划。的确在几年前相识寒暄礼貌之后,郭老师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天真烂漫,有时则恣意任性,有时则生硬顽固,其展示的复杂多面性经常让我捉摸不定。如只在公开的场合聊且说几句,怎能尽言其是?

我尝试回忆以前与郭老师的点点滴滴,仍然感觉难以准确把握郭老师的性格。比如再次聆听二零一零年十月六日晚上八点的录音,当时郭老师向我讲述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时的激动心情,便即兴在钢琴上演奏起这首歌,琴声热情洋溢,振奋人心;我还记得他要求我们一起陪着观看《侏罗纪公园》、迪斯尼动画《幻想曲》等影片,告诉我们这些影片已经看过好多次,津津乐道之;还有我也听人说起郭老师把人家赠送的新衣剪坏了再穿的往事,令人难以理解;我不太能够认可的是郭老师执意生病不就医不吃药,终致其提前离我们而去。

这些天,我发现许多怀念郭老师的人时常提到要继承郭老师的“精神”。郭老师的哪一面代表他的“精神”呢?这让我深思。回顾过往,我不得不承认“任性和固执”就是他的“精神”。试想,早年他抛却优越的生活条件,坚守在音乐教师的岗位,至死不渝,这应该是一种“任性和固执”;晚年他远离家人,独居一室,只为让自己的音乐航行没有偏出航道,这也是一种“任性和固执”;追求富贵、至老能够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乃人之常情,而郭老师耄耋之岁,坐拥数架钢琴,却衣服垢敝,与其他老人大有逕庭,这能不说是一种“任性和固执”吗?

细思来,郭老师的“精神”与其说是一种“任性和固执”,毋宁说是一种“坚持”。他曾经当面倾诉自己对音乐的苦恼:“对于每天都与音乐为伴的人,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他如同一位坚守在一艘“音乐舰艇”上的船长,把握着音乐航向,那么生活中的他有些执拗,有些古怪便不足为奇。我可以理解,当家人似乎影响到音乐航行的时候,他可以做出“有悖常理”的选择;也不难理解当学生没有领会他的意图,或者跟不上自己的节奏时,他可以像船长对船员一样大声呵斥,目的只是想让自己的船员快速跟进,从而让自己的舰艇继续的高速远航;我们也可以理解当病魔开始嘲笑他时,他选择抗争到底,就如同船长面对暴风雨的洗礼勇往直前。于是所有与音乐无关的,他放弃;所有与音乐有关的,他接受,这或许就是郭老师的多面性的本质!最终船长累了,接受了死神的召唤。我们能够理解与音乐舰艇偏离航向相比,死对他而言其实并不足惧!

当日在追悼会的现场,有学生窃语:应该放一些老师生前喜欢的音乐。类似的音乐并没有响起,晶莹的雪却在天空中慢慢地任意飘洒,雪的飞舞是任性而为的,音乐或许也是如此;音乐家的人生或也应该任性而为:尝试多种人生的可能性,无怨无悔。查了一下字典,任性的英文解释是“caprice”,来自意大利语 capriccio”,其含义为幻想曲,随想曲。如果说郭老师的一生是一首生命随想曲,那当时飘飞的雪是不是上天在请郭老师即兴弹奏自己的生命随想曲呢?

献给音乐航行的一生用中国古人的理解或许应该为“在市井中遁隐,尘世里了缘”,不知喜读古文的郭老师认同否?无法当面切磋,唯借此文,以飨神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