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的正气歌
17岁就在中学里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他参加过中共东京支部领导的研读马列著作团体,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他22岁开始任广东抗日先锋队政工队长、中共翁源县委书记、中共广东北江特委副特派员、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政委、中共广东翁江地委书记;他曾参加开辟广东北江抗日根据地和广东战役、万山群岛战役,为抗日救国和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他就是邓楚白。
5月的一天,笔者来到广州某保障基地干休所,聆听邓楚白的传奇经历。回首过去,88岁的邓老思维清晰,神采奕奕。
不当国民党中将给的官,辗转开辟根据地,当了书记当政委
1933年,在广州读中学的邓楚白,接触到《列宁主义基础》、《共产党员宣言》等读物,随即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组织了十多名同学一起学习。1936年4月,邓楚白考上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此时的早稻田大学校园已非往日的早稻田大学,日本政府为准备全面侵华,正酝酿政治思想大潮,校园内经常有反华的各种活动。1937年春,邓楚白毅然中断了在早稻田大学一年的留学生活,同年8月回到祖国。
1938年初,邓楚白在广西南宁健中中学任教师,该校是由主张国共合作、抗日救国的进步人士梁瀚嵩办的,当时任国民党武鸣区指挥官。5月,中共广西工委被破坏,南宁行营逮捕了邓楚白和另一位教师李沛星。梁瀚嵩及时出面保释,营救出二人后,他直言不讳地表明了对国民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倒行逆施的深恶痛绝,使邓楚白深感钦佩。
同年入秋的一天,在广州的邓楚白与李沛星接到南宁梁瀚嵩发来的一份电报。原来,梁已任国民党南宁方面军中将指挥官,他邀请邓楚白与李沛星一同到南宁协助他工作,并许诺他俩担任负责政治工作的校官。此时,组织上正安排邓楚白到粤北开辟党的组织和发动游击战工作。邓楚白婉拒了梁的约请,奉命带领战工队到粤北翁源县,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到翁源县后,党组织宣布邓楚白为中共翁源县党的特别支部书记。邓楚白深入群众,宣传党的纲领,传播救国思想,通过积极忘我的工作,到1939年8月,培养发展了80多名党员,组建了中共翁源县委,并被组织任命为第一任县委书记,时年23岁。
正当工作大有起色的时候,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粤北省委被敌人破坏,党组织转入地下。经组织安排,1942年底,邓楚白又一次来到白色恐怖区的广西隐蔽。在《柳州日报》当了半年编辑部主任。一次,身份意外暴露,邓楚白转到桂林德智中学任国文老师,任教一年暗中培养发展了一批青年学生,于1944年6月桂林即将沦陷时,邓楚白带着这批青年,背着背包,通过蒋管区到达东江抗日根据地,从事敌后游击抗战。邓楚白回到广东地区后,与广东党组织取得联系,于1945年初被任命为东纵西北支队政委,带领部队进军北江开辟革命根据地,迎接王震部队南下。
文武兼备,完成特殊使命,率部解放北江地区第一座城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剧白色恐怖,中央分局决定派邓楚白到香港及东南亚开展地下工作,开辟文化战线。
1945年底,邓楚白来到香港,负责中共广东党在香港的宣传工作,在其他同志协助下,他组织筹建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身———新华南通讯社,任总编辑,负责对每天从延安发来的电讯稿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香港各大报,将解放区的声音传播到香港地区。不久,邓楚白到复刊的香港《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并担任香港新闻学院讲师,筹办新民主出版社,兼任经理。直到1946年春,国民党反动活动越来越嚣张,大批在上海、重庆的文化人陆续转移到香港,邓楚白的工作也转由他们负责。
南方分局把邓楚白派往南洋,负责对党中央指定的两个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党内职务是华侨特别支部宣传部长,且明确规定只保持单线联络,不与本地党组织发生任何关系。
1947年夏,邓楚白向组织要求调回国内工作。分局同意后,邓楚白把工作安排好后回国,刚刚离开不久,英国政府开始在马来西亚四处通缉他。
回到广东翁江地区,邓楚白任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北江一支队政委。1949年春,在解放军即将渡江前夕,邓楚白对广东佛冈五洞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依靠群众的支持,在各种保障条件全都具备的条件下,可以在佛冈组织一次重大战斗。驻守佛冈的蒋正规军一个团是广州外围和铁路以东地区的主要屏障,只要解决这个团的一部或大部,即可改变整个翁江地区的面貌。邓楚白发现先打掉二区反动头子范烈刚,二区即可解放,而驻守一区的蒋272团,必然出来镇压,即可设伏进行歼灭。
敌人果然听从调遣。消灭范烈刚后,邓楚白率部在城北集镇———烟岭声势浩大地宣布政权成立,吸引了二七二团一个营进犯烟岭。按预定计划,支队迅速撤出烟岭,只留小股武工队继续扰敌,主力部队迅速进入预定的伏击区,布下一个口袋。第三天拂晓,敌人进入伏击圈,战斗打响了,支队主力团4个连加上县大队和当地武工队共600多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战,将美式装备的近一个营消灭,毙伤俘敌包括营长在内共200多人,缴获大批轻重武器弹药,全部都是美国三○式新装备。
接着,邓楚白率主力团采用激烈进攻与统战结合的方法,解放了新丰县城,这座城是北江地区在广州解放前被攻占的第一个县城。
周密进行战前准备,“万山海战”扬军威
广州解放后,国民党加强了对珠江口的封锁,派第三舰队和一个海军陆战团,与原守岛地方武装李崇诗部一千余人组成“万山防卫司令部”,由第三舰队司令齐志鸿兼任指挥。
1949年11月,广东江防部队成立,驻军十五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江防部队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邓楚白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指示江防部队与陆军131师联合攻占由四十七个岛屿组成的万山群岛,海军的任务是抗击敌舰,掩护和运载131师和两广纵队炮兵团登岛作战,并保护海上供给线。
这是开国大典后人民海军的第一仗!海军任务十分艰巨。邓楚白在司令员、副司令员领导下,与参谋长李怀章一道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
舰船拼凑起来了,可会开船航海的人却很少。情急之中,邓楚白迅速写出一份报告,请示叶剑英,阐明征招社会各界航海人员和原国民党起义海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批复同意后,来自武汉、长沙、香港等地的海员或技术人员被找来了,一些航海学校的学生也来了。与军代表协同工作,经过短暂训练,他们基本熟悉了舰艇岗位。
但设备比较完善的“桂山”舰却缺一个合适的舰长。正在为难的时候,邓楚白毅然决定由广州航海学校校长池敬樟为舰长。
1950年5月25日,万山海战打响。凌晨4时,我江防部队28吨的“解放”号炮艇在炮艇队副队长林文虎率领下,对停泊在港内的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的30余艘舰艇实施猛烈夜袭,击沉敌炮艇1艘,重创敌旗舰“太和”号,成功创造了以小艇打大舰的战例。同时我“桂山”号登陆舰也从外围发起攻击。
敌“太和”号驱逐舰等多艘军舰被击伤击沉,敌舰队司令齐志鸿被打成重伤。林文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解放”号则杀出重围。“桂山”号在舰体受损、舰长池敬樟牺牲的情况下,仍抢滩成功。经过激烈战斗,解放军登陆部队成功在青洲、三角岛登陆。
毛泽东主席电令嘉奖:“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英勇战例,应学习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