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1895年12月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冯友兰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冯氏是当地的望族,合族而居,有地千余亩。祖父讳玉文,字圣征。父亲讳台异,字树候,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母亲吴氏,讳清芝,曾任唐河端本女学学监。
求学
冯友兰6岁入家塾发蒙。1904年因冯台异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随父迁居武昌。
1907年冯台异任湖北崇阳县知县,全家迁崇阳。
1908年夏冯台异病故于崇阳,冯友兰遂返回唐河就读家塾。
1910年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
1911年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9年赴美留学。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
1923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
1924年~1931年,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31年、1934年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31年)、下册(1934年),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冯友兰获邀出访捷克及苏联,回国后分别就苏联见闻及历史唯物主义作两次演讲,因此触怒国民党当局,遭逮捕审讯,但不久即获释。事后冯迅速向国民党靠拢,不久即加入国民党,并与1935年当选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冯遂随清华大学迁往长沙,又旋即再迁昆明,任职于西南联大,仍为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因迁徙期间国民党籍关系中断,1939年冯再次加入国民党。
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冯友兰除了在西南联大上课和办公外,他还于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这段时间里执教于国立云南大学,给云大学子带来了颇为有益的启迪,为云大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
1942年起数次前往重庆为国民党干部授课。1943年以西南联大党部名义,致函蒋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蒋阅信“为之动容,为之泪下”。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冯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1946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返回北平,冯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结其间讲稿出版《中国哲学简史》。
1948年回国后仍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后又当选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三届评议员。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授。 建国后,冯多次检讨自己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数次公开表示新理学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敌”,是“反人民”,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合国民党政权”,“我过去的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并“对40年代所写的几本书忏悔”。并经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势的举动,如“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而相继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1955年参加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动;1962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三届政治协商会后向毛泽东献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云云。 由于冯友兰在文革中阿谀权力,被称为“大陆四大无耻文人”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起初冯抄家关入牛棚。1968年毛泽东表示“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唯物主义,不懂唯心主义,如果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冯得以离开牛棚,恢复自由。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出任四人帮掌握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后又著《论孔丘》一书,为江青集团效力。这些书文中,冯称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家,特别是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服务的”,1949年以后则是“为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认为自己能参加批孔运动是一种“更大的幸福”,一代儒学名家“竟以批孔鸣于时”。冯积极向江青靠拢,然1976年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遭彻底清算,冯亦遭长时间关押审查。
1980年起,冯通过口述方式开始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至1989年完成,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贯穿全书始终。
1990年,冯友兰病逝,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