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剑创建公司
方云剑出生于1961年,今年57岁。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丰富:1980年入伍,1995年复员,1996年,他到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经济报》担任记者。2001年12月,他回遂昌老家,办起竹炭坊。2004年3月,他创建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
曾是新华社记者
“我最早从朋友那里听说方云剑去世,在我们老同事微信群一说,大家都觉得很突然,因为知道他这些年做生意艰辛不易,更觉得他英年早逝很惋惜,”前《浙江经济报》记者、方云剑前同事徐王婴说。
事发当天下午五点多,方云剑发出最后一条朋友圈
前同事邱仙萍回忆说,军人出身的方云剑,连吃饭都像去赶火车,匆匆忙忙,扒拉几口,“他说一个摄影记者,只有站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才能拍出最好的照片。”
“敬业”“努力”是前同事们对方云剑的共同印象。前同事胡鹏程说,方云剑曾随他参加各类理论研讨会,为了拍出生动的照片,方云剑觉得弓着腰拍照不礼貌,就索性跪在发言者的面前对焦,这让专家们感到很不好意思,而方云剑开玩笑说,“他们确实值得我崇拜。”
发现竹炭商机
命运的拐点在2001年年末到来。当时,方云剑和邱仙萍去他的老家遂昌采访竹炭行业,“那个时候竹炭在很多人眼中,还说不清一个所以然。在遂昌,我们走访了所有的竹炭产业,晚上把企业召集起来开会。开完会,方云剑和我说,竹炭产业会有很好的前景,他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要做民族的竹炭产业,要有自己的品牌。”
当时,方云剑让邱给竹炭品牌取个好名,邱随口说,“那就取名叫卖炭翁吧,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目前我们的竹炭基本上是出口贸易,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所赚利润些微。白居易这首诗歌,恰如现在的竹炭行业。”邱仙萍回忆说,方云剑当时听了之后,眼睛就亮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打电话给自己的弟弟,想在最短时间内,在北京注册卖炭翁商标。
此后,“卖炭翁”一炮打响,很快就在杭州曙光路上开出专卖店,“从2002年开始,卖炭翁瞬间成了网红,身影出现在各个电视台报纸杂志上,仅仅在广州,2002年到2004年,卖炭翁的专卖店就有48家,一时风光无限,风头无二。”邱仙萍说,鼎盛时,卖炭翁在近1000个城市拥有专卖店136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