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去音容存 寿终德望在
悼父亲---郑书道临终纪事
夜是宁静的,风是宁静的,周围的一切都安睡了。2013年9月4日凌晨丑时,父亲郑书道在青禾家桥一弄2号家中平静地永远闭上了那慈爱的双眼,驾鹤西去,魂归缈缈……
虽然从去年8月初,父亲的病情就多次反复,120急救车几进几出,然而家人仍时刻盼望奇迹的发生。虽然知道生老病死,不由自主;虽然知道父亲已经九十高龄,但此时此刻我们面对父亲冰冷的遗体,仍哽咽难耐,热泪奔涌而出,多少话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得知父亲离世的消息后,常熟文广新局、常熟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常熟市书画院、常熟市日报社、常熟市文化馆、常熟市文化馆工会、常熟市美术家协会、常熟市政协联谊会、常熟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常熟市档案局等单位,送来了花圈。
常熟市文广新局吴伟局长、柴畅副书记等领导第一时间前来吊唁,并带来了父亲亲密的同事言恭达先生的敬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言恭达先生因公访问交流远在台湾,发来唁电:“书道老师高尚的文化品格,人文操守与审美理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艺术精神将永留人间。”
9月4日早上,父亲的高足亦好友高鹏先生、宗达先生赶来了,办丧事的三天时间里宗达如同亲生儿子一样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夫妇、苏州书画院院长姚新峰夫妇来了,父亲曾经的同事常熟日报社虞克俭副总编、朱德宝、王菊生老先生、雷磊女士来了,一起和父亲从南京新华日报社下放常熟的原常熟日报社书记宋以天送来了花圈。
曾特意为父亲题字《厚德载福》的老干部张浩元局长赶来了。
父亲单位的文化馆的领导陆建兵馆长、王红书记、万新光副馆长、钱津主任、朱剑主任、孙向荣主任等来了,父亲的老同事苏仁杰、胡卜凡、蔡国权、朱雪坤、邹家骏、曹爱华、张丽华、戈美兰、董元春、刘锡兴、孙建明、邹伟明、周步寅、金顺祥、邹凤池、唐美华、徐永元等送来了他们的哀悼之意。朱剑、孙向荣两位主任几天时间里和我们一同为父亲操办后事。
父亲曾任院长的常熟书画院的领导、同事们陈炳彪院长、陈文宁院长、蒋耀明书记、周密书记、杨定源主任、于正佳女士等来了,画家张伊凡老先生委托女儿来了,行动不便的张锡庚院长托人送来了花圈,著名农民画家顾纯学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也赶来送别父亲。
档案局的沈秋农局长送了花圈,并亲自赶来送别父亲。
9月5日清晨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上天也在为我们哀悼和悲伤。曾任常熟县县长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何耀文先生托人送来花圈后,又撑着雨伞亲自赶来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并向我们亲切问候。
父亲曾工作过的文联的领导、同事们来了,金悠清、吴建刚、李谦,苏奇梅老师得知消息已是第二天傍晚,她冒着雨找到父亲住处时已过晚上九点半了。
父亲的高足南师大教授时卫平夫妇在雨中赶来时,也已是夜晚。
沙家浜书画院的徐援江、叶维先生来了。统战部老干部顾达元先生送来了花圈。
父亲生前好友,曾为父亲画册无偿提供书号的香港朋友朱文兴先生、台湾朋友施丽芳女士,以及朱观涛、苏禹、秦卫东、江洪泉、傅庆徐、程庆元、朱成煜、王建中、程芝铨夫妇、潘云、尤育皋、王淳、吕乾元、陈丽冷等都来送别父亲,他们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不顾年老体弱,不顾天气不便,来送父亲最后一程,让我们子女泪眼婆娑感激这些前辈时,又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事。远在北京工作的外孙女杨熙小夫妻及在苏州工作的外孙周扬小夫妻赶来送别外公。在苏州、湖州的孙家亲戚们也来了。
父亲老家浙江江山的外甥女子芳带来了父亲兄弟们及后辈的哀悼,特别是听到子芳讲,就在父亲去世当晚,老家的亲人们好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做噩梦,似乎冥冥之中上天告诉他们有亲人去世,更让我们悲从心来。就在半个月前父亲病重不省人事时,他的三弟、小弟及外甥、外甥女等远道赶来探望。已是好一段时间不能清楚说话的父亲,突然间,精神好多了。原以为是白蛋白注射后的效果,现在看来这是民间常说的回光返照。当时,他用江山话跟弟弟、外甥们聊了好久,表达自己要回老家陪伴爷爷奶奶的愿望。父亲,您是不是已托梦给家乡的亲人们,您的魂魄已经回到了您日思夜想的爷爷奶奶的身边。
茫茫灵前,灯烛幽暗,哀哀声中,纸灰摇曳,合目追思,音容宛在,敬爱的父亲您在哪里?悲!痛!
父亲,您的去世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儿子龙龙的同学们王建英、吴雯玉等前来吊唁,女儿莉莉的朋友吴建芬夫妇、同事们前来吊唁,同事们还一同帮忙操办后事。女儿璐璐工作单位实验小学
9月6日上午,父亲要“离家”时,他的朋友、学生“先生,我来送你了!”“老师,我来送你了!”……一句句声泪俱下,闻者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跪拜、呼喊、行礼,在场的我们无不潇然泪下!特别是虞山镇文化站的徐韩年先生腿脚不便却艰难而又悲切地向父亲行跪拜礼,着实让我们悲伤之中感动万分。
痛失父亲,才体会到什么是双泪长流,什么叫悲从心来!以前读小说看电视,那些悲伤的场景,那些夸张的言辞,原以为是文人艺人们“为赋新词强说愁”,岂知身临其境,其情、其痛“怎一个泪字了得”!
9月6日12时30分,在常熟归一苑还真厅由文化馆为父亲组织了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文化馆工会主席钱津主任主持会议,王红书记介绍了父亲的生平,南师大时卫平教授代表父亲的学生发言,郑志农代表家属致答谢词。文广新局、书画院、文联、档案局、常熟日报社、沙家浜书画院等三十多位领导、朋友参加了告别仪式,家人亲戚二十多位参加了告别仪式。
作为父亲亲手参与创办的《常熟日报》,在9月5日第二版(综合新闻版)刊登了父亲去世的讣告。
(http://www.cnepaper.com/csrb/html/2013-09/05/node_2.htm)。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已经退休的文广新局老领导陆宝兴先生在《常熟日报》看到了父亲的讣告,特意冒雨打的赶来参加告别仪式。
就要与父亲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了,我们所有的家人、亲属都围到了他身旁,泪水止不住地流。敬爱的父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慈爱的形象深深地留在我们心中。
出殡、安葬父亲的时候,我们的泪水象天上的雨水一样绵绵不绝,一路抛洒。亲爱的父亲,您身安虞山,魂归江山故里,诸佛菩萨会接引您到西方极乐世界,您安息吧,一路走好!我们只求您梦里来相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一身轻松,再无病痛、烦恼,满面笑容的您。
9月6日晚上,家人在南国酒店,安排了父亲的回灵席(丧宴)。席前,儿子郑志农代表家人再次感谢大家,席间播放了父亲的生平介绍及画册,同时把去年七月着手准备,今年《中国美术家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题写封面,时卫平先生协助著名画家黄丕谟撰写的引言,高鹏先生拍摄的收录父亲九十幅画作的画册作为礼物赠送给大家。计生委范刚先生等通过摄像、摄影将送别父亲的三天时间内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
父亲出身贫寒,童年的苦难、少年的迷茫、青年的求索、中年的奋斗、老年的牵挂构成了他朴实的一生。父亲走了,让我们子女真正理解和感受了“生命”二字的意义。山高可攀,海阔可越,塌了的路可以修复,断了桥可以重架,熄灭了灯可以重新点燃,唯有人的生命气息断了就再也无法挽回!但我们坚信:即使在天国,父亲也不会寂寞,一定也会有很多的拥戴!在人间,父亲,您同样不会谢幕,因为您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