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化工博士侯京京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0928198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14日

博士面临的压力其实不仅仅是搞研究,写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16 20:45:59      发布人: Jackson

事件首先是从一条牵动人心的寻人消息开始的。侯某某,浙大化工博士,在10月10日21:43分发了最后一个朋友圈后欲投钱塘江寻短见,死前曾写下最后一条朋友圈表示:不太适合这个世界。

在此之前,博士生想不开而轻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32岁的博士张东文服下了1克足以致命的毒素秋水仙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一名博士生选择跳楼自杀。当博士生自杀事件的频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博士生们的生存现状。

(侯某某最后一条朋友圈)

每次看到博士轻生的事件,相信大家第一反映大概都会觉得十分可惜。除了可惜,我们也许最想知道的是年纪轻轻都是博士了为何还这般想不开?记得小编上学时,老师曾给我们说活一段这样的话,其中大概意思如下:

网友评论

上学就读到硕士就可以了,读博可一定要慎重!因为学上的越久整个人的思想就被禁锢的越多,学越上越高也意味着知识越来越专,一个小问题就需要钻研出很多东西,俗话说就是得越来越钻牛角尖,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所突破。但是,一旦如此,思想久而久之也就比较禁锢了,看待这个世界也更加狭隘了,承受能力当然也会随之下降。因此,许多高学历人群都会因为越来越不适应这个世界而选择轻生。

博士面临的压力其实不仅仅是搞研究,写论文。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科研压力和社交情感压力,这些都会成为导致他们轻生的原因。

当然,这些压力跟整个时代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物欲横流的社会,科研已经不被很多人重视。还记得前几年的那个事件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关注度还不及黄晓明的一场婚礼?人人都功利的年代,科研人员倾尽一生所获得的奖项奖金也许都不如明星的一次作秀挣得多。因此,专心读书搞科研的人在当下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

生活本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博士生的生活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外表虽然看上去是读博前途无量,其中的味道大概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希望屡次发生的博士轻生事件能够换来更多人去关注这一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