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官捐献的现状
【短片一】“小希望”的故事
解说:6月9日上午,内蒙古赤峰市医院,一个仅仅26个月大的小姑娘,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希望。
不幸的是,小希望在出生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瘫,在其他孩子正好奇地探索着这个五彩的世界时,小希望只能面对着医院的天花板,为生命给她带来的不公而挣扎着。近五个月来,她的情况越来越不好,6月9日晚上,她没能够挺过去。
赤峰电视台记者 张月:父亲就是,一直看着孩子,当时母亲可能怕受不了这种刺激,她站在那个位置(家属接待室),斜着看屋里的孩子,但是她其实是看不见的,但是她还是在远远地望着自己的孩子,可能是自己有一种寄托吧。
解说:这张照片,是6月9日下午五点三十分,小希望的父亲冯磊在女儿弥留之际含着泪给她的最后一吻。“爸爸这辈子没有照顾好你。”这是一个父亲面对女儿,面对自己最无奈的倾诉。
然而小希望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就此陨落,父母决定,将小希望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小希望母亲 王晓菲:咱家的孩子保不住了,能把咱们的器官给别的孩子用。就又少了一个发生悲剧的家庭。
解说:亲历了不幸,才更明白这样的痛苦,当小希望永远的睡去后,妈妈就为她办理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赤峰市医院也立即开始准备手术。在小希望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所有在场的医务人员,为这个名叫希望的小生命,也为这个坚强的家庭,深深的鞠躬致敬。
手术当天,小希望的器官晚上就被送到了急需的病患那里,两个生命,为此,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给孩子取名叫“希望”,一方面是想给自己一个希望,另一方面也是想带给别人希望,现在这个希望在延续。
【短片二】受捐者
来看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系列报道。五天前,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一个名叫“希望”的小女孩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在她离开人世的同时,小希望的妈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决定:捐献出孩子的器官给需要的人,让“小希望”的生命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下去。
6月9日上午,在医院的重病监护室里,这个只有26个月大的小姑娘躺在病床上,通过呼吸机进行着机械通气,脸色苍白。小姑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希望,但这一次,经过10小时的抢救,小希望没有挺过去,逐渐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
希望的父母哭泣
小希望的妈妈告诉我们,孩子在出生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瘫,别的孩子看见的都是五彩的世界,小希望抬眼看到的却总是医院苍白的天花板。最近五个月,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在这段时间里,小希望的妈妈忍痛做了一个决定。
小希望母亲 王晓菲:咱家的孩子保不住了,能把咱们的器官给别的孩子用。就又少了一个发生悲剧的家庭。
小希望的父母都是80后,家在农村,小俩口长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为了给孩子治疗,俩人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亲历了不幸,更明白这种疼痛,于是两人说服了家里人,支持他们要无偿捐献孩子器官的决定。
小希望母亲 王晓菲:我不觉得我是为了什么,也不图什么。我就觉得别让我这种痛苦,再让别人经历,尽量能避免就避免。
当小希望永远睡去之后,妈妈为她办理了器官捐献志愿书。经过人体器官捐献评估组专家评估,小希望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完全符合移植条件,医生们迅速做了器官摘除手术。
赤峰市医院肝胆外科医生 史赢:历时大概两个半小时,我们这次手术做得非常顺利。
小希望的妈妈说,孩子以前曾是自己的希望,而现在,她成为了更多人的希望。10号凌晨两点,小希望的肾脏送抵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配型成功的是一位身患尿毒症中末期的33岁女患者。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 宋文利:经过器官的修整,同时经过复检,为了保证器官的活力,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了手术,中间的过程大概两个小时。
昨天,接受肾移植手术已经三天的女患者平稳度过了术后高风险期。医生告诉记者,如果接下来恢复顺利的话,小希望的两个肾脏会在这名患者的体内生长起来,并逐渐发挥功能,满足正常的身体需求,这名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地生活。
受捐患者:一切都挺顺利的,真是太感谢,那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真是,要不然的话,我不会有第二次生命。
今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京武警总医院,在这里,一个七个月大的女婴萌咪移植了小希望的肝脏,延续了生的希望。
武警医生:我们知道了幼儿供体肝脏信息之后,对本地患儿进行筛选,经过血型匹配等选择了萌咪。当天晚上就实施了全肝移植,手术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多。
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萌咪看起来比同月龄的孩子要小很多,但,经过了这一场爱心接力之后,希望和生命将在萌咪珅上延续,萌咪是幸运的,相对于其他期盼受捐的人来说,三个月的等待,真的是很快。
武警总院医生:目前她正在恢复中,各种指标下降,胆红素五百降低到了两百,恢复比较顺利。
节目的开始我们说这件事情让我们震撼和感动,是因为现在在中国资源捐献器官的并不是特别多,所以这样的行为很珍贵。
【短片三】中国器官捐献的现状
解说:中国的器官移植紧张局面,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感受。来自卫生部门的统计说,每年我国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会超过150万,其中,大约只有1万人能够做上手术,99%以上的患者,都需要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焦急的等待着器官源。
何晓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我们比一般的医院更严重,因为我们是比较大的移植中心,肝、肾一起等待(移植)的病人,至少是一千例以上。大部分都是很急的手术,如果他等不到器官,特别是肝移植,那就面临着死亡,没有任何侥幸,能等待的时间非常有限。
解说:3月22号,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公布说,他们的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两年来,全国共完成器官捐献207例,共捐献大器官546个,挽救540余名垂危的生命。虽然目前人体器官捐献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6个省(市、区),但两年来,546个捐献器官与每年150万的需求量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
黄洁夫(卫生部副部长):现在我们国家,一年大概一万到一万一千例(器官移植手术),是第二大国。
解说: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国,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而美国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器官捐献者之间的比例为5:1,差距不小。
黄洁夫:如果说中国没有公民自己的捐献,那这个器官移植事业不就是走到了就没有器官移植,就死路一条,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为我们传统文化所接受的一条器官捐献的道路。
解说:在国务院2012年的立法计划中,“鼓励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已被列入《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修订内容。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希望在3至5年内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从而建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移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