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祖父——贾连元博士
摘自《哈尔滨市志 人物志》 人物传略
贾连元(1898—1975年),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内科医生,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副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
贾连元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一个手工业家庭。1923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师。1929年他与同学张柏岩一同到哈尔滨市,曾任市立医院内科主任,后任院长。“九·一八”事变,贾连元所在的市立医院收容了一批抗日负伤的官兵,为了使这些伤病官兵免遭日本侵略军的逮捕,他极力与有关方面配合,将这批受伤官兵转移到安全地方。1932年松花江洪水决堤,淹没了大半个哈尔滨。贾连元组织医护人员建立起临时隔离病房,收容了一大批传染病患者。他亲自为垂危病患者检查诊治,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疫病的蔓延流行。1941年去日本留学,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哈尔滨市解放后,他与张柏岩等人自发地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被任命为哈尔滨市临时政府卫生局局长并兼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
1946年4月,贾连元任哈尔滨市传染病院院长。为了防治鼠疫,于同年10月兼任防疫部、材料部两个部的部长职务。1947年9月,哈尔滨再次发生鼠疫,贾连元任哈尔滨特别市防疫本部设置的隔离院院长。在预防性的捕鼠活动、鼠疫检菌、组织预防注射、治疗鼠疫病、封锁疫区等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50年,他作为医药卫生界的代表赴苏联、朝鲜等国参观访问。
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8年被选为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党和政府对贾连元追求进步,为统一战线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1960年,他出席政协全国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贾连元在精神病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对班疹伤寒、霍乱防治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是一位求知欲特别强烈的人,通晓日、英、德、法4种语言。虽然工作和社会活动较多,但仍坚持博览群书、孜孜以求,写出数十篇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论著。他的论文《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哈尔滨霍乱防治的研究》等,在国内外医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贾连元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这时他已年近古稀,并患胃癌做了大部分胃的切除手术,仍遭受到了“造反派”的凌辱和折磨。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坚信灾难是暂时的,真理终将战胜谬误。1972年,贾连元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在哈尔滨毛织厂调查研究时发现30多名工人患无名热。他坚持每日深入车间实地考查,在防疫部门的配合下,从一批生产原料羊毛中查找出“布氏杆菌”,查清了病源,做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了根据,从而保护了生产和工人们的健康。
因癌病已转移到肝脏,治疗无效,1975年7月10日,贾连元与世长辞,终年77岁。临终前留下遗嘱,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贾连元曾当选为哈尔滨市政协第四届副主席,市人民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