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墓地遗址启动。网易订阅专栏“没有回家的士兵”推出“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工作人员日记,本文为日记连载的第五篇。
4月26日,密支那,晴
4月14日,我们暂时返回国内,处理项目除现场外的其他事宜。
4月16日,跟随项目总负责人薛健先生到上海,正式邀请企业家钱晓华先生(阿拉善SEE监事长,东方历史基金理事长)出任项目顾问、为社会资源调配协调出谋划策。钱晓华先生就项目设计、预算、执行等多方面给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请专业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计,同时还将帮助我们邀请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的杨天石教授担任历史顾问。收获颇丰。
杨天石教授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截至2009年,他研究蒋介石日记已经长达25年。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在历史学界享有很高声誉。除了蒋介石研究之外,民国史、抗战史也是杨先生的重点研究领域,如果他能担任项目的历史顾问,将对我们在史学层面提供很大的帮助。
4月17日,原计划前往邀请戴复东院士为即将在国内修建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墓地”进行规划设计,戴复东先生是戴安澜将军之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他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的师长,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同年5月,指挥突围战斗时身负重伤,牺牲在缅甸,牺牲时年仅38岁。
戴安澜将军之第三子戴澄东曾在2011年亲赴缅甸寻找父亲当年的牺牲地——茅邦村,除了在那里烧心经进行了祭拜仪式外,还建立了一座10米高的佛塔,以纪念父亲及200师阵亡官兵。所以戴先生一家对中国远征军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而那两天戴复东老师因身体原因刚从急救室抢救出来,我们不便叨扰,遂拜托戴老师的学生在老师情况稳定后再做阐述,一周后我们接到戴老师学生的电话,在听完“遗骸归葬”的项目介绍后,戴老师欣然答应。
4月18日,我们从上海赶往深圳,将挑选的三具遗骸样本带提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进行DNA鉴定试验。因是热带高温多雨地区七十年前的遗骸、保存环境很差,DNA提取会非常困难,承启生物在前期已设计了多套鉴定方案、将会根据我们提供的样本逐一进行试验,筛选出最优方案,以便后续开展大批量的鉴定工作。当晚我赶回昆明,继续处理项目相关事宜。
4月24日,我和小强从昆明出发,因直飞缅甸曼德勒的航班只剩头等舱、票价8000多,为节约经费,我们选择了在曼谷转机、往返三程只需2000多的机票。
4月26日清晨,我们从曼德勒起飞,于当地时间9:40抵达密支那,一下飞机便赶往现场。为赶在缅甸雨季来临前完成一期收敛工作,在我们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遗骸的收敛工作一直交由华侨按照考古专家的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截止4月25日,已总计收敛遗骸70具。
在前期清理时、我们发现每个葬坑都会有数十枚铁钉围绕着遗骸标示出长宽高,回国后便采购了金属探测器,期待它能让我们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来现场之前,我们一直担心钉子的体积太小金属探测仪会探测不到,可现场的情况却是仪器一直滴滴滴的响个不停,不管是我们已经清理过的葬坑还是未开始挖掘的土地,几乎扫到每个位置它都会发出节奏或快或慢的声音,这让我们一度怀疑它是不是失灵了。在多次试验后我们终于发现,让探测仪发出声响的不光是钉子,在扫到一种石头时它也会发出声音,估计是一种金属含量比较高的矿石,而在现场、这种石头随处可见,我们只好收起仪器,继续用最锄头和铲子在我们一寸寸寻找它们的踪迹。

4月23日华侨曾发回这张照片,一个墓坑、四个头骨、没有发现躯干骨和四肢骨,看着现场照片眼泪顿时就涌了出来,他们整齐排列,如他们出征时的队形,面朝东方,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