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科创始人叶振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0118881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2年03月28日

华南理工之缘——叶振华

发布时间:2012-03-28 16:11:1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为国之贡献,学校地位之提高,国务院之表彰,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科诺贝尔奖金候选人提名聘书,足以鼓励后代:成绩是靠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去年中秋节,中国知名化工吸附与分离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90岁高龄的叶振华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言犹在耳,斯人已逝,今年3月4日,叶振华教授在澳洲与世长辞。消息传到华南理工大学,昔日的同事、好友、学生在痛心于失去一位好尊长的同时,也回忆起叶振华教授以工报国、授业育人的一生。

  20日据华南理工大学介绍,叶振华1922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少年时为求学辗转于广东、云南。逃难中,他看到敌机贴地低飞疯狂扫射轰炸,而地面无力还击的场景,暗自立下要用工业报效国家的壮志。

  1952年,叶振华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1973年冬,大庆石化厂研究所要开发新技术,从石油里面提取织“的确凉”布的原料,同时要做好从国外进口设备的准备工作,邀请叶振华去指导。

  叶振华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解放以来,国家工农业基础薄弱……顾得吃来(种粮食),顾不了穿(种棉花)。靠吹牛,放卫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靠科学靠实干。大庆油田的发现,工业学大庆,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我本人是搞化学工程的,又从事石油(燃化)和高分子专业多年,对这几方面的知识都有些基础,想从石油解决穿衣,空出土地种粮,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能使千万劳动力就业,出口创外汇。”

  在大庆,叶振华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研究人员共同讨论,帮助弄通机理,指导实验,教会计算;继而帮助把成果实际应用,协助安装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他奋斗了将近半年,为大庆研制“的确凉”布的原料解决了大问题。同时,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为下一步与外商谈判引进设备技术奠定了基础。

  任务完成后,大庆石化厂想把叶振华留下,一再争取,他还是回到了学校。紧接着,他又被湖南湘潭化工厂请去帮助做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生产对二甲苯的实验,使之初步投产。

  对学生,叶振华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考试,他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写总结;审阅学生的论文,他连错别字也改正过来,对字写的不好的同学,还指出要好好练习写字;实验室里,如果有谁穿鞋底有钉的鞋子,他就严肃耐心地给他讲解事故实例,使他警醒。

  “授业”之外,叶振华也悉心向学生“传道”,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培养。

  叶振华唯恐年轻人闭塞在小天地里面,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只要会议允许,他都带上年轻的教师或者学生去参加,让他们和各方面专家进行交流,开眼界,长见识。他还在研究室设立“每周学术报告会”,让年轻的师生介绍学术会议情况、科技动态或者专题报告。

  他参与或者指导的科研,写论文署名时,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后面。有些科研项目是他指导两三届研究生接力完成的,研究生毕业走了,整理科研论文的任务就由他承担,但最后署名他依然把自己排在最后。有时学生看到这样,就认为不合理,把叶振华的名字排在前面,但他最后总会改过来。他说:“老的排在后面,年轻的排在前面,可以鼓舞年轻人奋发向上。”这样的风格,博得了学生们的交口称赞。

  对年轻人要大力指导帮助,但并不意味着失去一位科学家的原则。由于在本学科的贡献和影响力,叶振华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科诺贝尔委员会聘函,请他推荐1988年化学科诺贝尔奖金候选人。在别人看来,只要推荐一位候选人,其荣誉就足够引起轰动,但他坚持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在他的接触范围内,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选,最后并没有徇私推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