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9943489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4月12日

潘仕成:十三行路的红顶商人

发布时间:2011-04-12 18:04:0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南粤自古多金,十三行的风云际会可以算作明证。十三家商行撑起了一条路的声名,十三行路至今还是荔湾区商铺密布的黄金宝地;十三家商行的故事更是口耳相传,最神奇的就是在某一年发生的大火中,十三行路上熔化的银浆竟然绵延流淌长达一公里,行商们白银的贮藏之丰由此可见一斑了。
  潘仕成就是这亦幻亦真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的先祖是清朝的盐务官,和今天一样,只要干着国家垄断的生意自然是一本万利,于是发达得无以复加。潘仕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耳濡目染的尽是洞明世事的学问、练达人情的机关,等到初涉人世的时候,他就在父辈的影响下、以惯性的力量按部就班地做起商人。并且,潘仕成干得更加出色,他花费20万两白银买了个二品官来做,一方面继续经营他的盐务、扩张他的茶叶生意,另一方面抓住清政府开埠的时机,顺风顺水地成为为清廷代理外贸的十三家行商之一。
  已经没有资料显示潘仕成是如何克服种种时空和心理距离、通过何种渠道步步为营最终完成他亦官亦商的伟业的,过程早已湮没在历史风尘的深处,于史可证的就是最后的结果,那就是连皇帝都被他搞定--道光皇帝曾经一度因为考虑“应如何再加奖励”潘仕成而焦头烂额。唯一可以料定的是,由商而仕这条路中的苦楚是难免的,而钱的魅惑,也肯定是被潘仕成调动到淋漓尽致的境地。
  成为红顶商人的潘仕成也顷刻成为了不得的大众慈善家、军事开发的财阀、中央财政的无私资助者。铺路、赈灾、种牛痘,潘仕成要出钱;水雷开发和舰艇制造,他要出钱,然后无偿或微利转让给清政府;清廷养兵用军,他还是要出钱。一顶红换来一身累,恐怕是潘仕成没有料到的。如果说铺路、赈灾之类是回馈父老乡亲,他尚能甘之如饴的话,本来应该是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项目居然也让他分担责任,则确实成为生命里不能承受之重了。潘仕成是官员,但没有哪个官员能像他那样被无休无止的摊派包围的;他是商人,商人的利润竟然这样被掠夺而去,与剜肉何异?一顶红换来哑巴亏,潘仕成显然没有更多的办法。他必须固守财富,寸步不离广东于是成为这种心态近乎机械的体现。
  与其坐等钱财分散殆尽,不如想方设法、自助自救。既然流动资产易被抽走,那就让所有资财“固定”下来。潘仕成于是耗费心血修建自己的奢华庄园海山仙馆。今天风景如画的荔湾湖公园,事实上就是当时海山仙馆的一部分。海山仙馆极尽奢华,修建时花费了大量资金。别墅初具规模后,长期在馆内服务的杂役有30多人、婢女80多人,潘仕成带着他的50多个老婆在海山仙馆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潘仕成是一个痴迷于收藏、热心文化教育的有识之士,他将所收藏的古帖及时人手迹,分类为摩古、藏真、遗芬,镌刻上石;同时选择了藏书中一些坊肆无传本的古今善本,编为《海山仙馆丛书》,珍藏于馆内。因为当时广东石刻作坊、印刷作坊的水平和效率都不高,潘仕成索性自办工场,自刻自印。海山仙馆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物,但在主观上,这私人豪宅的修建可能只是潘仕成转移财富的苦心使然吧。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太早;又摇苏舸去,主人不饮客常醺。十三行的风光人所共知,红顶商人的苦与痛,却随着尘封的历史一起老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