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勇士阎海文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986
本馆由[ 追风的女儿 ]创建于2010年01月02日

乱世情缘

发布时间:2012-06-09 14:58:14      发布人: 追风的女儿
        当阎海文咬破自己的手指写下那一纸"凌空复我旧山河"的血书时,或许已经注定了他的一生要与碧血蓝天,复我山河联系起来.
        那是1934年秋,阎海文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真真是百里挑一.
        这一年,阎海文十八岁.
 
        与杭州女中的学生联欢,阎海文是红着脸被同伴们推上台的.
         当这个东北小伙含着泪花唱起那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时,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被泪水湿润了.
         联欢结束后,一封折成飞机的信笺划着悠悠的弧线飞向阎海文,阎海文看到了红着脸等他的苏姑娘.
         这是一段始于战乱的爱情.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
         阎海文所在的第五大队奉命派6架飞机支援陆军八十八师轰炸虹口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出战的本来是没有阎海文的.
         阎海文多次请战.他出列行礼,"我是流亡者,我要复仇.",此话一出,所有的飞行员都随阎海文出列.
        教官沉默了.
 
          8月16日完成任务后,阎海文的座机亦被敌高射炮击中,当跳伞误入日军阵地时,他是苦笑了一下的.手枪里有七颗子弹,他已经作好最坏的准备.
         最近尝够中国空军苦头的日本人太想活捉阎海文了,想以活捉中国飞行员的快感受来弥补他们受到污辱的武士道精神.
         所以,一些日本人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包围了上来.
 
         当阎海文的子弹摞倒了走在最前面的鬼子时,鬼子停顿了一下,最终还是如蝗虫一样包围了上来.
         没有浪费一颗子弹,阎海文的枪法是百发百中,其中一颗子弹给了一个向他喊话劝他投降的的汉奸.    最后一颗子弹,阎海文留给了自己. 
         他最后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举起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
        枪响了,沉闷闷的。殷红的鲜血伴着阎海文落在了这片他愿用生命去保卫的土地上.
        阎海文的行为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次,这些高傲的日本人对中国军人有了敬意.
        当传来有飞行员的座机被击中,飞行员被迫跳伞时,苏姑娘顶着飞机的轰炸在大街上打听着阎海文的消息.
         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苏姑娘的预感没有错,跳伞的正是阎海文.
 
         知道跳伞的飞行员正是阎海文之后,苏姑娘当场晕了过去.
        此时的杭州苏家,也正在打探阎海文的生死.
        当有人冒失地问起苏父阎海文生又如何死又如何时,苏父片刻的沉默后,一掌拍在桌子上,语声低沉有力:
      "生,登报招为东床,死,全家为其戴孝!"
   
        中日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全身戴孝的年轻女子,在两位中年妇女的陪伴下,向日军阵地走去.
        中方指挥官没有劝住苏姑娘,心中不禁暗暗捏了一把汗.
         当日军指挥官知道这是阎海文的未婚妻为阎海文收尸来时,跳出战壕,抛下翻译官,和苏姑娘直接对话.
         但对苏姑娘的要求,他最终只从嘴中硬邦邦地挤出了两个字:"不行.   一直苍白着脸沉静的苏姑娘最终爆发了,她向日本指挥官扑了上去:"难道你们没有亲人,没有人性吗?"
         苏姑娘晕倒在中年女人怀里,日本指挥官铁青着脸回到了战壕.
         双方的战斗开始打响,但有意识无意识之间,双方的枪口都抬高了几寸.
  
          9月1日,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一个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支那空军勇士阎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20多天的时间里,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一向崇尚武威的日本人似乎全然忘记了英雄的国籍、身份,一张张面孔上无不充满敬意。甚至有人为他惋惜、落泪……
       这似乎已经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有了一个预测.
   
        而杭州城的沦陷,无数中国人开始背井离乡,哀号遍地了.
        而这,也只不过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罢了.
    
         这是我在十年前的一本杂志上看到到一篇叫作<中国无被俘空军>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网上遍寻不获后,凭记忆写下了这篇文章.
   
         有时想来,历史是理性而残酷的.
         也许因为理性,所以残酷.也正因为残酷,它的理性也才能穿越时空.
        历史能够记下近代中国的辛酸和苦难,却记不下辛酸和苦难之下的每一个面孔的的奔走哀号,血泪满眶.
        历史能够记下英雄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却记不下牺牲之后的那一段始于战乱,终于战场的短暂爱情.
        我们读史时,常常因为其理性的记录去思考那段我们不曾经历的过去,但真真让我们动容,思考的却是那充满人性化力量的叙述.
        而这动容,思考又让我们去追随.
        譬如那句"中国无被俘空军."
        譬如那段还来不及盛开,就已经枯萎的爱情.
                                                                                                                                           转载自星子的新浪博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