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59641
本馆由[ faakdut ]创建于2010年02月11日

胡蝶旧居寻梦录

发布时间:2010-09-18 16:51:34      发布人: faakdut

  胡蝶旧居寻梦录

  赵士荟

  上海是“电影皇后”胡蝶出生和成名的地方。最近,笔者特地寻访了胡蝶的几处旧居,收集并拍摄了一些值得留念的照片。

  明星诞生辅庆里

  1986年,旅居加拿大的胡蝶在《回忆录》中这样叙述她的诞生:“我是1908年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名字记不起了,现在也无处查问。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幢相连的房子,每幢房子阔气的住上一家,也可以往上好多家。这种式样的‘坊’,据说在今日的上海也还存在……”

  胡蝶撰写《回忆录》时,由于年事已高,对自己的出生年月和地点没有讲清楚;但是笔者手头却藏有一本1933年出版的《电影皇后胡蝶纪念册》,内有一篇题为《和胡蝶女士谈话》的访谈录。胡蝶当年曾详尽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她说,她的出生年月是“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地点是“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第三家”。

  为了证实以上的记载是否确实,笔者曾前往提篮桥附近的东大名路辅庆里进行实地探访。走进辅庆里,眼前看到的确是一幢幢相连的石库门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显得陈旧不堪,当笔者走进“第一弄的第三家”进行访问时,屋主竟然不知胡蝶为何人。这时,正好有一位邻家妇女走来。当她得知笔者的来意之后,欣然告诉笔者,她曾经听到她的母亲说起,电影皇后胡蝶是在这幢房子里出生的。她的母亲和胡蝶同庚,是属猴的,现在已经去世了。

  根据胡蝶回忆,她在辅庆里只居住了四年。1912年全家就离开上海,开始跟随父亲“跑铁路”(她的父亲在铁路上工作)。

  蝴蝶蝙跹余庆坊

  胡蝶一家在短短的几年中,先后移居天津、东北、北京和广州。胡蝶十六岁那年,全家又返回上海。他们先是在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德裕里赁屋暂居,不久又搬迁到北四川路余庆坊82号居住,这也是一幢石库门房子。如今,弄口已经看不到“余庆坊”的字样,挂上的是某酒家的招牌。

  胡蝶原名胡瑞华,十六岁时考取了中华电影学校,才改名为胡蝶。中华电影学校实际上是一所演员短训班,胡蝶在该校学习半年后结业。此后,她先是在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成功》一片中担任女配角,然后应邀在友联影片公司的《秋扇怨》中出演女主角;翌年,又和天一影片公司签订了两年合同,拍摄了十五部影片;两年之后,又“跳槽”到明星影片公司,开始走上了成功之路。

  胡蝶加盟“明星”后,主演了十八集《火烧红莲寺》。这是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系列片,它为明星公司盈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尽管由此引起影坛武打片的泛滥,并受到舆论的指责,但这时候胡蝶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1930年,明星公司开拍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由胡蝶担纲主演,这部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映。因为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不仅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轰动一时,而且引来南洋片商竞购拷贝。

  在拍摄《秋扇怨》时,胡蝶和该片的男主演林雪怀由相识而恋爱,遂于1927年3月22日在北四川路(离余庆坊不远)上新落成的月宫舞场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

  祥云高照光华里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胡蝶全家从虹口北四川路的余庆坊,搬迁到西区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光华里13号居住,这是一幢双开间的西式里弄洋房。虽然门牌号码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不祥的数字,但胡蝶迁入此居后,却是迭交好运,度过了生平最辉煌的时期。

  其间,令胡蝶感到高兴的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影片《自由之花》的获奖。胡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她本人认为是“从影以来拍摄的比较有意义的一部电影”。1933年,该片被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评为优秀影片;同年,又被送往意大利万国电影赛会参赛获奖。

  第二件事是当选“电影皇后”,主办单位本来打算举行一次盛大的“加冕典礼”,因胡蝶一再推辞,遂将“加冕典礼”和“航空救国”结合起来;举行了一次“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同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也发起了一次“力士香皂电影明星竞选”,结果胡蝶又名列第一。翌年,在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胡蝶再次当选。由于胡蝶在两年之内“三连冠”,此后人们即以“老牌影后”称之。

  第三件事是赴苏联及欧洲考察。1935年初,苏联在莫斯科举行国际影展,胡蝶是中国参展四部影片中的《姊妹花》和《空谷兰》的女主演,由此成为代表团中唯一的演员代表。《姊妹花》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展映时得到了好评。影展结束,胡蝶等又赴柏林、巴黎、伦敦、罗马等地考察。她回国后,应良友出版公司之约,撰写了一本《欧游杂记》。

  洞房设在永利村

  胡蝶访欧归来,已是“姑娘虚岁二十八”。她在四年前与林雪怀解除了婚约后,认识了在洋行做事的福建人潘有声,开始了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史。这时,她的父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母亲对她说:“趁你父亲在世赶快结婚,由他带你迸教堂,将你交给有声,他就放心了。”胡蝶遵从母命,决定在年内和潘有声举行婚礼。吉期选定11月23日,上午11时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圣三一堂(红教堂)结婚,晚上7时在南京路英华街大东酒楼宴客。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是向南京路上最有名的鸿翔服装公司定制的。上午9时正,新郎新娘驱车前往九江路教堂。这时候,等候在教堂门口的宾客以及围观的影迷已达两千人之多。

  在欢乐的《婚礼进行曲》中,胡蝶的父亲挽着胡蝶的臂膀,缓缓步向台前。当牧师庄重地宣布了“潘有声和胡蝶从此结为夫妻”,观礼的来宾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明星公司的同仁们则齐声唱起了新创作的《胡蝶新婚歌》……

  当晚喜宴结束,已是夜深人静,新娘新郎又驱车前往他们的新巢——亨利路(今新乐路)永利村29号,去欢度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坐落在亨利路上的永利村,当年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张织云,就住在此弄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6号。

  晚年魂系上海滩

  胡蝶在永利村大约居住了两年左右,又乔迁到胶州路505号。这是一幢西式花园洋房,面积要比永利村宽敞得多,屋后还有一个网球场;打网球是胡蝶夫妇喜爱的健身运动。解放后,此寓所已经拆除,在原地重建了两排楼房,成为上海警备区的家属宿舍,沿马路开设了一家商店,名为“假肢仿真中心”。

  卢沟桥事变后,胡蝶全家赴香港避难。香港沦陷后,胡蝶一家又转至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蝶一家满怀喜悦回到上海,暂居著名影星徐来家中。翌年她又返回香港,60年代移居台湾。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为潘宝娟。1985年,著名影星王丹凤赴美探亲,曾绕道温哥华看望胡蝶。七十七岁的胡蝶向王丹凤表示,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她的成名地上海滩,旧地重游,并和影友们团聚话旧。但是她的愿望未能实现——1989年4月23日,胡蝶病逝于温哥华。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