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书坛巨擘刘自椟
刘自椟,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省文史馆馆长、西安工业学院教授。
1914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幼年起即酷爱书法勤练不辍,青年时曾在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政府任职,建国后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文物调查科任科长,五十年代初至今在西安工业学院任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省书协主席、省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会会长及多家书画团体名誉职务。曾多次代表中国书法界出国访问。今年4月3日病发住院,5月7日凌晨2时20分在西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
5月7日凌晨2时20分,刘自椟先生溘然病逝。这位被称为“椽笔惊世,刘篆独具”的书坛泰斗的辞世是陕西乃至全国书法界极大的损失。昨日前往刘老家致祭的省市领导及各界名流络绎不绝,纷纷表达对书坛巨匠的追思与怀念。
新居未暖人已去
著名评论家、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是第一批前往刘自椟家吊唁者之一,与刘自椟有着二十年交谊的他,沉痛地回忆起了一个月前与刘自椟的见面,那时一直蜗居斗室的刘自椟刚刚搬进新居,对此乔迁之喜,肖云儒等省文联领导都发自内心地为刘老高兴,终于可以在88岁高龄住进新居。一生坎坷的刘老那天喜不自禁地说,自己是多么喜欢坐在大大的书桌旁,凭窗望远处苍茫高耸的大雁塔,言谈之间,好像焕发了第二次青春。不料次日,刘老就住进了医院,那次见面就成了与刘老的最后一次见面。
刘老仙逝后,肖云儒挂起了珍藏的刘老给他写的字,一个大大的“静”字,下面是一行小字“静能生动,静能养生,静乃人生之大要”,肖云儒说每当看到这个大大的静字,就仿佛刘老看着自己,在告诫自己不要浮躁,板凳要坐十年冷,老老实实做学问要紧。如今看看人去楼空的新居,肖云儒感慨良多,真是新居未暖斯人已渺,让人怅然。
墨唤笔呼泣恩师
刘自椟书艺卓然,高徒辈出,桃李盈门,弟子钟明善目前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昨日许多弟子前来谦恭致祭,江文湛一家三口举家前来,并且题了一副挽联“满地苗株伤化雨,一门桃李哭春风”表达了刘老众多弟子对一代书法大师的无限追思。臂挽黑纱胸佩白花的陆与贤全程参与着刘老逝后的许多工作,他回忆起了师从刘老二十余年期间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前些年在周至自己家里,刘老吃包谷糁子,毫不介意地舔净了碗,面对诧异的陆与贤,刘老意味深长地说,一颗粮食来之不易呀。
还有一次,陆与贤和钟明善同时在习书,钟明善一时不慎,写坏了一个字,就有些懊丧地揉了扔掉,谁也想不到,这时刘老拍案而起,大喝:“你没想好就写?”然后质问“一张纸与一碗米饭有什么区别?”让两弟子汗颜不已,从此不敢懈怠,至今无人敢忘记刘老的教诲,此番钟明善沉痛题词,“墨唤笔呼泣恩师”。
傲骨铮铮立世间
刘自椟先生有着鲜明的民族大义,弟子陆与贤无法忘怀的是刘老在1987年的那次不卖作品给日本人的经历。
那是刘老在西安工业学院时,日本来了个20多人的农业代表团,日本人由于久仰刘老的书法,愿高价以求,但是刘老始则婉言谢绝,继则拖了又拖,始终未写,那时日本人出的钱总价约近10万余元人民币呀,可谓是价值不菲。
这是不是一种损失呢?刘老说你让日本人把八年血债还完后我再给他们写,当有人说那是涉及国家、国际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刘老慷慨陈辞:“什么时候他们能正确面对侵华事件了,我无偿给他们写!”联想到时下日本有些人无视历史事实、肆意篡改教科书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感佩刘老的高风亮节和凛凛正气。
咫尺生死两茫茫
刘老的噩耗,刘家目前只有一个人仍被蒙在鼓里,那就是刘老年迈的妻子。家人对这位也是88岁高龄的老太太采取了“欺骗政策”,不愿让、不敢让她知道。操劳一生的老太太身体不好,行动不便,足不出户的她自从刘老住进西京医院后就与刘老失去了联系,生死两茫茫,现在每天就被亲戚朋友们围着,老太太略微感到奇怪的是最近两天总有人前来看她,但有人陪着闲话聊天她毕竟是高兴的。客厅与房间就只隔着薄薄一层拉门,人们进出都屏声敛气,惟恐惊着这位老人。全家用善意的欺骗爱着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书坛四界悼巨人
昨日上午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保庆等领导就送来花圈,各界人士纷至沓来敬表哀思。书坛更是触发地震一样引起了强烈撼动。著名书法家吴三大对于这位前辈,致祭之后现场挥毫,饱蘸浓墨抒写了对陕西书坛大师的崇敬“云暗三秦哭刘公,书坛四界悼巨人”并且再三表示对于刘老的身后事,如果需要帮忙,自己将不遗余力。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杜中信,对于刘老的治学严谨印象犹深,他说刘老对中国篆书的贡献与于右任对中国草书的贡献基本相当,刘老有一种文人的傲骨,对前来求字的人不卑不亢,并且身体力行痛斥书法界流行的不良现象,同时他对年轻人的扶持是人尽皆知,并且已经蔚为书坛佳话。西安市书协副主席魏良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账房先生”,接待来客,登记来宾及丧仪,把自己对刘老的敬意化作一笔一划,细细地描进那一张张纤白的宣纸。
记者从治丧协调小组了解到,刘自椟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11日上午8时30分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举行。本报记者王锋
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