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厅级离休干部(享受正省部级医疗报销待遇)、老红军许学道同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75695915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2年03月08日

沉痛悼念许学道同志

发布时间:2012-03-15 10:05:34      发布人: 逝者安息

                              (2012年3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老红军,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厅级离休干部许学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7日凌晨4时30分在银川逝世,享年100岁。

许学道同志,1911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贫困农民家庭,1935年2月入伍参加革命;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0月,光荣离休,享受厅级待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委员;2009年,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2011年享受正省部级医疗报销待遇。 

革命战争年代许学道同志在1935年至1949年,历任安边红军一纵队战士、班长;米脂游击师、红二十八军排长;陕北神木归队团、福县独立师、延昌警备五团、甘泉吴庆警备八团、定边保安团连长、大队副队长;安边八团、保二营副营长;安边游击队、靖边游击三大队大队长;三边司令部武装科科长。在此期间,他听党指挥,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参加过陕甘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红军东征等重大战役,在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屡次战斗中,多次光荣负伤,屡建功勋,先后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西北解放奖章、人民功臣等荣誉称号,是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和战斗指挥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许学道同志历任宁夏军区独立团副团长,宁夏省监狱典狱长,宁夏公安厅第六科科长、四处副处长。1956年10月至1958年11月,时任宁夏中卫县县长的许学道同志,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尽职尽责、廉洁奉公,执政为民、雷厉风行,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大搞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性情耿直,期间被人诬陷,背上了“反对党的领导、与党分庭抗礼,犯有丧失政治立场、和右派分子共鸣的错误”罪名,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不公正待遇。他一边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一边全身心投入工作。直至1963年经组织甄别查实,报经自治区党委批准,撤销处分、平反昭雪。他在组织撤销处分时征求个人意见的材料中写到:“感谢党对我的关怀,我连一点意见也没有!”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党忠贞不渝的伟大情怀。

在农垦事业建设中,许学道同志是西湖农场和平吉堡奶牛场的创始人、奠基者、建设功臣。1958年10月任西湖农场场长,组织筹建了当时的宁夏公安厅西湖农场。1959年10月任平吉堡奶牛场场长,在他担任场长期间,经历了“双五反、低标准”等我国历史上灾难深重的非常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党性原则,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不参与派性斗争,拒绝做违心的揭发,极力保护革命战友和同志经受住了各种运动、重大政治斗争和复杂艰苦环境的考验;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满腔热情投身农垦建设事业,大胆革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淡泊名利、鞠躬尽瘁。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先后接纳、安置近1万名浙江、北京知青,为宁夏农垦事业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1961年,在“遍地芨芨草,野兔满天跑”的平吉堡建成了第一座扬水站,解决了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1962年,宁夏第一头奶牛、第一个奶牛场落户平吉堡,造就了今天宁夏奶牛产业的摇篮,为新时期平吉堡奶牛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离休后,他始终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和支持宁夏建设和农垦事业的改革发展。

许学道同志一生坚守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永葆革命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树立了老红军、老领导和老一辈革命战士的良好形象。他一生最不能忘的一件事:就是交党费,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总是叮嘱家人帮他及时把党费交上,至到走完他最后的人生。他严格教育子女,言传身教,经常向他们进行传统教育,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形成了良好的革命军人家庭风范。晚年期间,面对疾病的困扰,他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坚强的毅力与疾病顽强斗争,保持了革命的乐观态度,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张毅、王正伟、项宗西、徐松南、王志宏、蔡国英、冯炯华赵小平陶源等自治区党政军领导曾多次看望慰问他,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许学道同志的关怀和敬重。

许学道同志的戎马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工作作风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老红军、老领导而深感万分悲痛。今天我们在此悼念,要化悲痛为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许学道同志为榜样,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新农垦做出更大的贡献!

苍松长耸翠,古柏永垂青!许学道同志永垂千古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