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学家黄家驷先生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68614152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4年11月27日

黄家驷雕像巍然挺立在苍松翠柏中

发布时间:2014-11-27 15:44:46      发布人: jackson
黄家驷(1906—1984年),玉山县人,著名的医学教育家、胸外科专家,我国胸心外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奠基人之一。他是美国胸外科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也是苏联、印度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解放后组建了中国第一所胸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美国著名医学院院长罗斯称“他是医学科学的巨人”,“当代伟大的医学界领袖”。美国著名教授雷华称他是“中国及世界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黄家驷的童年,是在故乡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度过的。

   

   1906年6月15日午时一刻,在玉山县冰溪河畔一幢房屋里,30岁的盐运史黄氏靠在一张木椅上手捧一本书,抬眼看着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缤纷的图案,飘来淡淡的清香,仿佛是江南女孩灵动的青春,以及染布工人乌青手下一颗美丽的心。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他看到从窗户钻进一只猴子。只见它只吃完桌上的果品,就到书橱翻腾那些书,像人一样,一部一部地翻着,看完的便扔在了地上。当将最后几橱书都捣腾到了地上时,已是一片狼藉。这时,猴子见盐运史手里还拿着一卷,就蹿上来抢夺......黄氏一急,醒来知是一梦。看着手中空空的,书已掉在了地上。这时,一名接生婆走进书房,向黄氏施礼说道:"恭喜老太爷,夫人给您添了一位少爷。"这个刚降生的男孩,便是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小时的黄家驷,皮肤白嫩,容貌端正,天资聪颖,禀赋异常,倍受一家人的宠爱。黄家驷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整天缠着大人们讲个没完。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他的祖父。他常把孙子搂在膝前,讲述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神话传说。黄家驷听得津津有味,迷恋不已。后来,祖父一句一句地教他读《三字经》,几天之后,他就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祖父惊喜异常,便盘算着要给孙子请一个有名望的先生,早些给他开蒙。

  这年夏天,黄家驷刚满五岁。祖父为孙子请来了一位启蒙老师。先生首先教黄家驷学《千字文》。开始几天,每天教十几个字,原以为这样就学得不少,不曾想这孩子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能熟读了。于是,以后便每天多教一些,三个月下来,《千字文》就能背诵了。先生欣喜异常,为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而十分自豪。一天,祖父来到塾馆,想看看孙子学得如何。先生见面就夸奖起来,说这种天资颖异的孩子,只能出在诗书礼家的黄府。老太爷十分高兴,捋着胡子笑个不停。接着,便把孙子叫到跟前,让他把学到的功课,背诵一遍。黄家驷小口一张,就像江河流水,滔滔涌来,清扬悦耳。《千字文》一口气背完,又背诵十几首唐诗,一个字不错。老太爷听着不断抿嘴,微微地笑个不停。听完孙子的背诵,老太爷又拣出当中的几个字,写在纸上,让黄家驷来认读。黄家驷读得一字不误。老太爷回过头来,拍拍先生的肩膀,笑着说道:“家驷如此长进,全仗先生教诲有方啊!还望对他严加训导,以期养育成才呀。"说罢,老太爷和先生商量起来,下一步要如何教这孩子读《四书》、《五经》和练习书法。黄家驷听了爷爷的夸奖,小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思学若渴的愿望。只不过他活泼顽皮,有时也会受到先生的训斥。虽然他闻过则改,但却改而又犯。倒是在学业上,能够不断长进。有一天傍晚,黄家驷早早回到家里,找出陀螺和鞭子,等着哥哥放学后一起打陀螺。他等得心烦了,就跑回塾学里观望。

  

   原来先生在河边闲走,看到人们把收割的苇草垛起来,有的苫上了苇席。于是,便编出一个"苇草织席席盖苇"的上联要弟子们来对。学生们对不出,先生便把他们留下了。黄家驷哥哥也在其中。这会儿,哥哥见弟弟来了,便悄声把上联告诉了他,要他帮着对出一下联。黄家驷稍加思索,便有了下联。他把手里拿着的小鞭子,朝哥哥一晃,说道:“下联不正在弟弟手中?”哥哥看着鞭子,眉头皱了起来,不解其中用意。黄家驷见先生走了过来,便替代哥哥答道:“学生有一下联,不知妥否?”先生说:“你便答来。”“学生对的是: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席席盖苇,牛皮拧鞭鞭打牛。”先生赞扬黄家驷大胆的想象,笑哈哈地让学生们放学回家。

     黄家驷5岁丧父,五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他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就必须要有好的文化知识,从此他更加勤奋了。

         

      

趣闻加点料:

   13岁那年,黄家驷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历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期间,他接受严格的临床外科正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35年,他转至国立上海医学院,1937年任主治医师,1939年晋升为外科讲师。1940年,黄家驷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奖学金,20个名额中只有他一个医学留学名额。1941年,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回国后,黄家驷先到重庆参加上海医学院迁沪工作。到了上海,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不久即开展了肺结核、肺化脓性感染、食管肿瘤和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等胸外科手术,他还帮助澄衷疗养院(现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国防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开展胸外科的业务。当时不少人劝他联合开业,增加点收入。他笑笑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他利用带回国的手术器械,较早地在国内开展各种类型的肺切除术、食管切除术、动脉导管结扎术、心包切除术等;他最早在国内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他为各地培养了大批胸外科专业人才,建立和发展了胸外科专业队伍,为我国胸心外科事业奠定了基石。

       

   1950年冬朝鲜战争逼近鸭绿江,黄家驷带头报名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东北前线,担任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无数次将垂危病人从死神手中救回,被人们誉为“华佗再生”年底,黄家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1952年上海医学院改组,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黄家驷被任命为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1958年,黄家驷被调任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家科委医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1984年5月13日,他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14日,主持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享年78岁。

   

   为纪念黄家驷的业绩和继承先人遗志,家乡玉山县人民政府,1989年把大西门广场辟为“黄家驷公园”,黄家驷雕像巍然挺立在苍松翠柏中,景行与三清共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